在2014年12月26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4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國家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為了保證新環保法有效落實,環保部將集中發布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現場停產整治、信息公布等一系列配套管理辦法。這意味著,依法治污、嚴格執法已成為“新常態”,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釋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新環保法,排污權交易正在逐漸完善、環境稅呼之欲出以及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第三方治理等新業態的推行,行業機制和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吳曉青表示,在大氣污染行動計劃出臺之后,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基本編制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在加快推進。專家預計,上述三項行動計劃涉及的環保投資將超過6萬億元,環保產業將出現大規模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治霾不斷深化,能源結構調整加速,國家環保投入的增加和執法變嚴后企業環保投資增加的雙重因素推動下,環保行業將處于高度景氣期。
3大“梯隊”形成并購將“風生水起”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當下熱門的PPP模式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社會資本,實際上也是在倒逼環保產業改革。
根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以2014年12月12日人民幣市值為準,我國77家環保主營上市公司市值可分為3個“梯隊”:200億元以上的有8家,100億~200億元的有14家,100億元以下的有55家。環保產業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和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
文一波還透露,在22家市值100億元以上的環保上市公司中,國有11家、民營11家,可謂各“半壁江山”。這充分反映民營環保企業正越來越被資本市場接受和推崇。今后一段時期,環保產業即將迎來陽光明媚“春天”。
光大證券分析師陳俊鵬認為,環保行業的整合趨勢在2013年已開始顯現,2014年在加速。根據對上市公司環保資產整合的統計,2014年環保行業并購項目有47個,總資金規模超過190億元(截至2014年11月底)。對比2012年和2013年,涉及環保公司的并購項目分別為17個和39個;資金規模分別為12億元和155億元;行業并購在加速,市場在集聚。從并購領域來看,2014年依舊以較成熟的水務和固廢為主,達總資金規模53%;非環保企業的跨界收購,達總資金規模的25%。
在他看來,目前環保板塊估值處于歷史較低水平,而未來2~3年行業整體業績將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包含并購預期)。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也在會上指出,業內收購仍占主導,但非環保企業跨界收購環保資產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跨界收購已占到25%左右。
2014年10月24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資產管理辦法》和修訂后的收購管理辦法。要求放松管制,加強監管,簡化并購重組行政許可。“行政管制放松后,意味著2015年并購市場將更加熱鬧非凡。而在環保領域,這一趨勢也將更加明顯。”管清友認為。
新三板或成環保中小企業對接資本市場通道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在會上表示,“環保產業面對當下形勢其實尚未做好準備,需要資本助力整個產業發展。大家要加快和資本市場的對接,加快并購整合工作,產融結合會快速推動產業發展。”
但600多家IPO排隊企業身后,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環保企業想在主板上市殊為不易,有從業者認為,全國股轉系統(新三板)可成為環保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便捷通道。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業務部總監王小軍介紹說,新三板并沒有融資方式的限制,只是強調向合適的投資者發行,私募發行也可以,小范圍的公募發行也沒問題,2014年中小企業總共融資125億元,2013年只有10億元。企業掛牌以后信用增級,新三板市場的債權有限股發行規則也將出臺。而且,新三板市場還有并購重組功能,目前為止,有21家公司因為到新三板掛牌被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商談,完成并購退出市場的有8家,目前在醞釀重大重組的28家公司中,也有準備收購同行業的環保公司。
王小軍表示,新三板承擔了證監會進行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的角色,希望眾多環保類的優秀公司,特別是中小型公司來新三板掛牌,實現產業和資本的良性互動。
“企業選擇新三板還是選擇IPO,適合不適合仍存在過程,自己要有個體驗。如很多企業在美國就不愿意去紐約主板上市,而愿意在納斯達克上市。納斯達克相當于我國的新三板,企業上市后也發展得很好。但我國的新三板還需研究轉板制度,如果有轉板制度,就跟納斯達克有所不同了——納斯達克不轉板。”國泰君安并購融資部董事總經理徐可任擔心,凡是發展好的都轉到主板上市了,新三板又該如何吸引投資者。“如果吸引不了投資者,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的時候,價值又該如何體現?在‘這塊’長大了,好企業都跑‘那邊’了,有關部門在研究轉板政策時更需綜合考慮。”
環保產業迎來新“春天”
時間:2015-01-04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作者: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