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水土“三大戰役作戰方案”中,“大氣十條”“水十條”都已出臺,記者從環保部召開的2016年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獲悉,“土十條”將于今年出臺。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會上介紹,“十三五”環境保護的總體思路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作年度環境報告時說,今年將出臺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對此,相關人士指出,該計劃的出臺以及專項資金的支持表明我國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要有“大動作”。此舉不僅將帶來環境的改善,整個國民經濟都將因此受益。
歷史遺留鉻渣清理完畢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十二五”時期,全國堆存長達數十年的歷史遺留鉻渣處置完畢,并完成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環保部門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安排中央專項資金,支持重點區域實施重金屬污染治理。
今年出臺全面實施“土十條”
2015年,環保部加快編制“土十條”,啟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項目,推進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
陳吉寧表示,2016年要出臺“土十條”并全面實施,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繼續組織實施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建立規范的污染場地聯合監管機制。
環保部門在“十三五”時期將完成“土十條”編制并組織實施,加強土壤環境監測監管,實施農用地分級管理和建設用地分類管理,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十三五”最嚴格環保制度重在落實、可操作
“十三五”環境保護的總體思路中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陳吉寧對此作出了解釋。
陳吉寧說:“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不是政策制定得越嚴厲越好,也不是標準制定得越高就越好,而是制定政策、標準在實際中能夠確實執行,可以落實。是‘落在實處的嚴格’,而不是政策、標準停留在紙面上。”
“全國詳查”要摸清家底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指出,我國土壤污染防治面臨著問題的復雜性和基礎的薄弱性,一方面,土壤污染本身具有滯后性和隱蔽性,屬于持久積累型污染;另一方面,我國對于土壤污染的底數不夠清楚,缺乏專項法律法規。同時,針對土壤修復,我國也缺乏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
面對“困局”,中國也在不斷尋求解決之道。陳吉寧表示,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將啟動,以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為重點,實行分級分類管控;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推進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
“‘土十條’的出臺以及針對性措施的實施,表明我國在防治土壤污染方面要有大動作。政府通過一系列舉措向社會釋放了治理土壤污染的強烈信號,我國的土壤污染防治將進入全面布局的階段,土壤污染的問題將能夠一步步得到解決。”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宇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可以肯定的是,環保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環保產業很可能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以前,我國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環境相關方面,如今,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領域的重要性并不斷加快其發展。以環保產業中的清潔產品為例,除了其本身的價值,它還將帶來消費的增長,更將帶動新的產業發展,推動社會就業的增加。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環保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李宇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