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臭水體治理方面,到2017年底,基本消除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其上游地區、其他新城建成區黑臭水體;到2018年底,基本消除全市范圍內的黑臭水體。”根據《北京市進一步加快推進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新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北京要達到上述目標時間并不多了。
記者了解到,隨著國家和地方對黑臭水體治理的要求加嚴,不少企業已經積極參與其中。北控水務集團(以下簡稱“北控水務”)就是一例。無論是北京的涼水河還是蕭太后河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北控水務都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黑臭治理工程項目,而是從流域治理入手,努力為地方政府提供能夠達到環境績效的從規劃設計到設施建設、運營的長效機制。
流域綜合治理是大勢所趨
“62.7億帝王級項目!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水環境治理PPP招標標訊”這一惹眼的標題前不久在環保圈火了一把。根據通州區水務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和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環境治理(兩河片區)PPP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工程投資估算約62.7億元,項目全生命周期長達25年。建設內容包括防洪排澇、水生態修復、農村截污治污、黑臭水體治理等。
除了將作為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流域治理呈現的巨大市場,北京還有不少流域治理的亮點。“除了《新三年行動方案》中黑臭水體治理和污水處理的重點外,北京治水有還有四到五個熱點,包括通州行政副中心、冬奧會、大興新航城、京津冀一體化、縣改區帶動新農村水環境治理等。”北控水務執行總裁李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而這些熱點都將為水務企業帶來商機。
記者了解到,作為傳統水務企業的代表,北控水務已經有涼水河、蕭太后河、洛河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多個項目。記者了解到,涼水河此前實施過治理工作,但難以做到長治久清。在2014年,涼水河新一輪治理工程啟動,工程引入PPP投融資模式和運管模式,由北控水務作為新的“責任主體”,對河道進行整治和管護。企業以整體打包的方式將管網截污、污水處理廠、河道、景觀等納入項目之中。
據悉,涼水河通州段工程已于去年年底開工,預計今年年內竣工。從地方政府需求上,這一項目反映了北京“治水”從黑臭水體治理向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延伸;也呈現出水務企業這樣一種發展趨勢,即原有的以單純以污水處理或河道治理的“末端模式”逐漸延伸成以管網、污水處理廠、河道、岸線景觀等組成流域環境單元的“系統模式”治理模式。
“現在治水更加趨于復合化和綜合化。有些河流進行了清淤疏浚截污,但是面對初期雨水積累的內源性污染以及城市面源污染等問題,治理效果很可能難以維持。”李力表示,以通州為例,治水就要把水務、水體、水利、控制流域污染起到一定作用的海綿城市建設等結合起來,具體包括污水處理廠、區域管網、街區海綿化、河道水質、區域防洪、岸線景觀、流域濕地、社區功能等至少8項內容。
據北控水務水環境開發事業部設計總監冒建華介紹,以往的水環境治理主要是政府主導。這種模式下,容易出現效率低、效果差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設計、建設、運管治理全過程相對脫節和條塊分割。“等到設計、建設各階段結束后,再過兩、三年,管理問題逐漸顯現,卻無法找到責任主體。”
伴隨著國家對環境績效進行相應考核以及吸引社會資本進行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傳統模式逐漸被顛覆,轉而有專業的大型水務企業對一片區域甚至城市的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正在成為趨勢。引入綜合性專業企業主導治理工作,這是已經不限于北京地區的一種趨勢。
冒建華告訴記者,這種模式在縱向上由企業設計、建設、運管,具有責任可追溯性,同時也能保障機制長效性。橫向上,這種模式能夠打破政府條塊分割的壁壘。“過去水利、環保、住建、園林等部門分管污水處理廠、管網、河道、綠化等工作,容易形成條塊分割。企業介入后能夠更好整合平臺,就流域系統進行規劃,把每個環節做好,最終對治理效果負責。”
長效運管是關鍵
據了解,我國不少地區的城市都曾出現黑臭水體經治理后“病情”不斷反復、需要重新治理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在很多地方在治理中還存在“西醫思維”,對污染河流通常采取清淤消除內源性污染、截污控制外源性污染的傳統方法,等經過三、五年,河流往往又恢復到治理前的老樣子。
針對這種情況,冒建華強調,長效的運管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他認為,就流域治理來說,運營管理分為幾種。第一種是河道運管,比如打撈垃圾、打掃周邊衛生、防洪調度。第二種是沿河管道運管。第三是污水處理廠運管。“我們希望把流域環境單元內的所有設施由企業統籌,企業在統籌的前提下就河道出口斷面負責。”
他以洛河的支流瀍河為例,在治理過程中,他們將污水處理廠、河道、上游引調水統一管理,形成了水環境管理平臺。污水處理廠由北控水務運管,管網由住建部門管理,同時北控對入河口進行監控。“這種模式可以明確區分責任,并及時發現和很快解決問題。”
除了長效運管機制,轉變觀念,提升管理能力也被企業所重視。冒建華強調,水環境治理要把工程模式轉換成產品模式。核心就是工程中要有容錯機制,有修正。“比如,洛河項目中因為河流是開放的,出現設計好的人行步道卻沒人走的情況。這時可以重新設計道路。再如運營條件不充分,雨后雨水淤積進河道,然后形成淤泥,造成污染。可以考慮添加沖淤設施。這種體驗好比今天手機用1.0版本,過兩年就提升至2.0版本,讓管理能力不斷適應流域治理的需求和變化。”
競爭對手、合作伙伴兼有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有多種企業參與到流域綜合治理中。參與企業大致分為3類:第一類是北控水務、首創股份這類以傳統水務行業為主的企業,強項是污水處理設施的投資、運管。第二類是以中電、中鐵、中電建等為代表的傳統施工企業,強項不在規劃建設和后期運管,而在建設。第三類是從環保產業外部轉變而來的以景觀設計和建設為長項的企業,比如東方園林、鐵漢生態等。
有業內人士表示,第一類企業有轉型需求。由于目前水務市場需求飽和,業務要向水環境整合。從企業建設運營的污水處理廠的出水的濃度考核到下游水環境的斷面考核將合二為一。水務企業業務有必要往下延伸就要到水環境治理,往上延伸就到管網建設、污水收集上。“由于企業長期運營污水處理廠,對于水質管理已經有一定經驗,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當企業轉型水環境治理時,結合PPP模式,后期的運管能力將是核心競爭力。”
“就工程企業來說,其競爭力在于施工,尤其是通過組織施工對成本進行控制。前期建設和后期運管的弱項短時間內可能難以解決。因為其核心問題在于組織當地企業做,后期責任可追溯性差。”他說。
此外,冒建華對不同類型企業間的合作表現出期許。“園林企業與水務企業可以有更多的合作。而以建設為長項的第二類企業,正呈現野蠻式增長的趨勢,與第一類企業也存在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