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免费看a级毛片,国产第一页亚洲,www.精品国产,伊人久久婷婷,亚洲va在线观看,看国产毛片,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政策法規 » 正文

南京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2-03  瀏覽次數:71
核心提示: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省市索引號
AA000-D0210-2011-002
發布機構
南京市人民政府
信息分類
信息類
生成日期
2011-12-31
公開日期
2012-02-06
信息狀態
有效
廢止日期
 
語  種
 
 
內容概述
市政府關于印發南京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南京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
 
 

  “十二五”時期(2011年—2015年),是南京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是“辦好青奧會、建設新南京”的關鍵時期,也是全力推進生態市建設、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攻堅時期。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江蘇省“十二五”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規劃》、《中共南京市委關于制定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南京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本規劃是市政府確定的基礎性規劃之一,主要闡明“十二五”時期環境保護目標、任務、重點工程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南京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行動綱領。

  一、“十一五”期間環境保護工作回顧

  (一)取得的成績

  “十一五”期間,全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環保優先方針,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加快推進生態市建設,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為全市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環境保障。

  1、“環保優先”方針得到有效落實

  “十一五”期間,我市先后出臺了《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關于落實環保優先戰略加快生態市建設推進科學發展的意見》、《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落實環保優先戰略推進環境保護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將環境保護工作擺上重要的戰略地位,將環保優先方針化成確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導向,將創建生態市作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和價值取向,有效地促進了環境保護工作健康發展。

  進一步完善了環保相關法規與政策。頒布實施了《南京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南京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等多部地方環境法規,環保法制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制和制度保證。

  認真執行環評審批制度。充分運用項目環評和規劃環評手段,嚴格建設項目審批,努力從源頭控制污染的產生。提高項目準入門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基本實現新建化工項目入園,產業布局逐步得到調整優化。

  環保小康、污染減排、環保投入等指標納入全市核心指標體系,環境保護在法規、政策、規劃、投入、考核等各個環節得到落實,環境保護對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污染減排任務順利完成

  “十一五”期間,全面推進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全市共實施減排項目621個,其中實施二氧化硫減排項目158個,完成了華能南京電廠、南京熱電廠、揚子石化電廠一期、上海梅山鋼鐵、南鋼等一批重點脫硫工程;實施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46個,完成了金陵石化、揚子石化、上海梅山鋼鐵等一批重點COD減排項目。圓滿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二氧化硫和COD排放總量分別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9.2%和17.2%。

  加快關停、搬遷污染企業。采取污染治理與環境綜合整治等多種措施,加大污染企業關停搬遷力度,累計關停小化工企業203家,搬遷改造南京鈦白粉廠、南京化纖廠等重點污染企業24家,化工異味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工作。實施重點工業企業廢氣、廢水污染治理升級改造項目300多個,有效控制工業廢氣、廢水排放總量,提高了工業污染排放達標率。

  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近300家企業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在800多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工作。

  3、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

  持續實施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十一五”期間,全市相繼制定并實施了“7344”、“2234”治水計劃,完成了一批重點治水工程項目,主要河湖水質穩中趨好。開展了飲用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確保飲用水源水質安全,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實施了秦淮河、玄武湖等城鄉河湖環境綜合整治,完成了郊縣12條主要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對城區8條黑臭河道開展了新技術治理試點。

  全面啟動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實施了玄武湖流域、金川河流域、富貴山小區、廣州路片區、珠江路、城北等片區雨污分流改造。

  4、大氣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進一步加大

  “十一五”期間,制定了南京藍天行動計劃,并開始啟動實施。

  繼續強化工業廢氣治理。加強了對重點污染企業的監管,實施了一批重點工業廢氣治理項目,廢氣治理投入累計超10億元,工業廢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全面控制城市揚塵污染。揚塵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實行部門、區級聯動,基本形成“區級日查、市級周查、聯合月查”的工作機制,揚塵污染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積極推動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針對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趨勢,加大了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管力度。在嚴把新車準入關、實施污染車輛區域限行、推行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和環保定期檢測制度、淘汰高污染機動車、發展綠色公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進一步鞏固“禁燃區”建設等成果。擴大了禁燃區范圍,拆除201臺中小燃煤鍋爐,并進行了清潔能源改造。集中整治餐飲企業1200多家,建成餐飲污染控制示范街75條,餐飲污染擾民的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5、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十一五”期間,新擴建城市污水處理廠9座,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8.82%。新擴建鄉鎮污水處理廠45座,基本實現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全市城鄉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接近180萬噸。

  加快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設施建設。投資1.4億元的危險廢物處置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運營,已形成了處置能力。對工業危險廢物焚燒設施進行了技術改造,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能力明顯提高。整合醫療廢棄物處置設施,新建專業醫療廢物焚燒處置廠并投入運營,醫療廢棄物安全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

  推進生活垃圾填埋場新改擴建工程。對城市主要生活垃圾填埋場實施了擴容改造工程,建成高淳縣與溧水縣垃圾綜合處置項目并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進一步提高。

  6、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優先保護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編制了《南京市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劃定了11大類、67處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全市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比例達17%以上,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得到優先保護。

  繼續實施“綠色南京”工程。年均造林面積約10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3.7平方米,均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加強了礦山宕口生態修復,實施了礦山宕口植被恢復工程,宕口植被恢復率超過80%。

  積極開展各類生態創建工作。到2010年,江寧區率先通過國家生態區考核驗收,成為全國省會城市中的首批國家級生態區。高淳縣通過國家考核驗收,浦口區國家生態區通過省級技術考核。創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街)25個、省市級生態村176個。創建省市級綠色社區292家、綠色學校348家,在全國、全省名列前茅。

  7、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開展

  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完成省級環境綜合整治村試點56個,實施農村村級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117個。進一步重視農村地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強了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與機械化還田工程,秸稈禁燒工作取得成效,秸稈焚燒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作為國家環保部確定的七個試點省市之一,南京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高淳縣和江寧區列入試點單位,我市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8、環境監管能力明顯提升

  “十一五”以來,我市重視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編制了環保系統能力建設規劃,按照“現代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加大了對環保能力建設方面的投入,環保監管硬件和軟件建設取得顯著進步,監測儀器裝備、污染源在線監控和信息化建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處于領先水平,為環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加強市、區(縣)兩級自動監控體系建設。全市污染事故應急指揮系統基本建成,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管理平臺投入運行,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與水質斷面監測點位覆蓋率進一步提高。

  加快環境管理信息化、規范化建設進程。開發應用了南京環保行政處罰自由裁量輔助決策系統,得到國家環保部和國務院法制辦高度評價,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示范推廣。

  強化機動車排氣監管能力建設。建成機動車環保檢測場站16座,在全省率先實施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和機動車區域限行。

  開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課題研究。先后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城市灰霾成因研究等科研課題。在農村小城鎮污水處理、土壤污染評估修復、礦山宕口生態恢復等領域形成一批實用技術成果。圓滿完成了全國首次污染源普查,以全省第一的成績通過省級考核驗收,同步開發了污染源數據庫。

  9、環保投入大幅增加

  認真落實“211環境保護”預算科目經費,加大了公共財政對環境保護投入力度。市級環境保護引導資金從3000萬元增加到3500萬元,用于支持郊區縣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以及環境監察、監測體系等建設。市級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從1.1億元增加到2.2億元,用于支持重點污染源治理、區域流域性污染防治、重點生態保護和建設以及環保能力建設。部分區縣也設立了環境保護引導資金。市財政用于城市河流綜合治理、城市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等投入也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間,環境保護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0%。

  10、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十一五”期間全市環境空氣、水環境和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達到85%以上,相比“十五”期間有所提升。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長江南京段水質保持優良,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繼續保持著良好、安全狀態。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逐年提升,2010年達77.5%。外秦淮河、玄武湖等主要水體水質有所改善。建成區聲環境質量總體控制在國家標準之內。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安全,未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2007年以來,全市小康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連續四年達到80分以上。

  (二)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市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環保工作仍處于負重爬坡階段,還存在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居高不下

  由于特殊的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我市工業污染呈現出排放量大、排放強度高、區域集中的特點。“十二五”期間,我市的經濟總量與城市規模將繼續增長,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在較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變,污染物的產生量將進一步增加,減排工作面臨較大壓力。

  2、大氣污染較為嚴重

  城市大氣污染的復合型、區域性特征日益突出,灰霾天氣呈上升趨勢,酸雨依然嚴重,揚塵和機動車排氣污染成為老百姓關注的環境熱點問題。“十一五”期間,從2009年開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逐年降低,空氣質量有所下降。

  3、水環境治理任重道遠

  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雖有提升,但達標率仍然偏低。部分河流斷面水質不能穩定達標,城區較多河道存在黑臭現象,河流水質污染狀況未得到根本扭轉。城區湖泊處于富營養狀態,郊縣湖泊富營養化狀況未得到根本改善。飲用水源地尚存在水質安全隱患。

  4、污染擾民情況有增無減

  “十一五”期間,全市污染接訴總量持續上升,建筑施工揚塵、噪聲、餐飲油煙擾民等投訴仍然居高,已成為影響公眾環境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因素。

  5、環境安全尚存不少隱患

  南京屬于重化工生產基地,各種污染風險源較多,存在環境安全隱患,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仍時有發生。

  6、環境違法行為時有發生

  部分企業環境保護意識差、社會責任感缺失,環保投入少,污染治理水平低,疏于環境管理,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惡意偷排等違法排污事件時有發生。

  7、環保監管能力尚需進一步提高

  基層環保能力和水平仍然十分薄弱,區縣環境監測、監察能力基礎較差、裝備不足、水平不高,無法滿足環境管理的需要。環境監管與應急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以接警處置為主的環境應急模式亟待向常態管理轉變。

  二、“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期間,我市環境保護工作將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環境保護事業大有作為。

  (一)面臨的機遇

  1、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機遇

  黨中央、國務院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堅持把建設兩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環境保護已進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

  2、南京確定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帶來的機遇

  “十二五”期間,南京確定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明確了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這一城市功能定位,提出了科學發展爭第一、改革創新爭第一、和諧穩定爭第一的工作追求,指明了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的發展路徑,確立了民生為先、統籌為要、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的方針。南京未來的發展既給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同時又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機遇,環境保護工作將在全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社會事務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3、南京舉辦“綠色青奧”帶來的機遇

  作為2014年第二屆青年奧運會舉辦城市,我市提出要努力辦成一屆“綠色青奧、活力青奧、人文青奧”,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于賽會整個籌辦、舉辦和會后進程中,建設綠色場館,保護綠色環境,倡導綠色生活,舉辦綠色賽事,實施綠色保障,促進經濟與城市的綠色發展,確保環境質量達到奧運賽事舉辦的要求。國家、省、市將對環境保護給予更大的關注與投入,舉辦綠色青奧將為南京環保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難得機遇。

  4、全力創建國家生態市帶來的機遇

  江蘇提出了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的戰略任務。南京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間建成國家生態市的目標任務,將舉全市之力推進國家生態市創建。生態市創建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抓手。

  5、公眾對環保的普遍關心和積極參與帶來的機遇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條件改善和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群眾對高質量生態環境與舒適人居環境的向往越來越強烈,低碳環保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環境保護日益成為重要的社會民生問題,支持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公眾對環保的普遍關心和積極參與將成為環保工作的重要推動力。

  (二)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市總體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由于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資源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環境壓力將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在新的歷史時期仍將面臨嚴峻挑戰。

  1、主要污染物減排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我市產業結構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工業仍占有較大比重,經濟粗放型增長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十二五”期間,我市能源需求持續增加,主要工業污染物新增排放將保持較高水平。減排因子和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工程減排的空間日益縮小,減排工作進入結構減排的攻堅階段,抑制增量、消減存量都將非常艱難,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的壓力極大。

  2、城市化發展導致的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人口不斷增長,城市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大幅增加,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任務艱巨;隨著城市功能改造提升工程的實施,城市揚塵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尾氣污染控制壓力進一步加大;廣大群眾對改善環境的普遍訴求與提高環境質量的長期性、復雜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3、環境風險防范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作為南京的支柱產業,南京石油化工、冶金、能源等產業規模大、集聚度高,環境風險防范的壓力也隨之加大。重化工企業沿江分布,排污口與取水口交錯分布,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產生隱患。大型重化工企業又處于城市上風向,廢氣排放對主城影響較大。防范環境污染事件、保障環境安全的任務將更加艱巨。

  4、化解環境矛盾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環保意識的增強,公眾的環境需求不斷提高,維護環境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責任重大。

  “十二五”期間,戰略機遇前所未有,環境壓力極其巨大,但總體來講,機遇大于壓力,辦法多于困難。只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攻堅克難,集中力量解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環境質量就會得到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環境滿意度就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指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為基的方針,實施“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戰略,以籌辦“綠色青奧”和創建國家生態市為機遇,執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落實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實施最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推進污染減排,優化生態系統,改善環境質量,防范環境風險,維護環境權益,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保障“綠色青奧”順利舉行,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奠定堅實的環境基礎。

  (二)總體目標

  以“爭創國家生態市,保障綠色青奧會”為工作抓手,促進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面完成,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重要生態功能區得到嚴格保護,環境監管、風險防范與應急能力顯著提升,灰霾天氣、城市揚塵、化工異味、黑臭河道、餐飲油煙、噪聲等群眾反映突出的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公眾環境滿意度不斷提高。至2012年,實現環保模范城市復核命名通過;至2013年,實現國家級生態市創建目標;以良好的環境質量確保2014年青奧會順利舉行;至2015年,環境質量達到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三)主要指標

  “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指標體系包括環境質量、污染減排、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等六大類23項指標,其中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水環境質量與主要污染物減排等10項指標為約束性指標,其余為預期性指標(見表1)。

  表1 “十二五”環境保護主要指標

  表1下載

  四、主要任務

  (一)環保優化經濟增長,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以污染減排倒逼產業結構調整,以環境整治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培育壯大環保產業,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理念,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努力實現生產清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資源使用減量化、生活消費節約化。發展南京特色的低碳經濟,逐步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形成“高碳行業低碳化、低碳行業產業化”的低碳經濟發展格局。推進低碳示范工程建設,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廣意義的低碳企業。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逐步減少煤、石油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積極開發可再生資源。推進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制度創新,探索碳交易和排污權等環境權益交易機制。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到2015年,完成國家與江蘇省要求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一次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占全市綜合能耗15%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到0.5噸標準煤。

  2、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加快建立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堅持扶大壓小、扶優汰劣,開展化工、火電、冶金、建材等行業專項整治工作,實施“以新帶老”工程,淘汰重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以及使用或產生嚴重有毒有害物質的落后產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全市冶金行業小高爐、小焦爐淘汰工作,關閉現存立窯生產線,淘汰20萬噸以下小規模水泥生產線。到2015年,基本完成落后產能淘汰工作。

  3、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按照創新驅動、調整優化、集約聚焦、提升質量的思路,堅持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調高、調優、調輕、調凈產業結構。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品牌化,加快發展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對石化和鋼鐵等支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深度加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污染、低能耗的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等,嚴格控制鋼鐵產能,重點發展特殊鋼、優質鋼等,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6%。

  4、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發揮規劃環評對產業布局的戰略引領作用,嚴格環保準入要求,防范產業布局性環境風險。提高重點流域與區域的產業環保準入門檻。中心城居住區、清新空氣走廊的上風向,嚴格限制大氣污染型的產業和項目布局。秦淮河、滁河流域與固城湖、石臼湖兩湖區域嚴格限制大用水、大排水、水污染型的企業進入。南京化學工業園以發展綠色化工為導向,優化內部企業布局,整合南京化學工業園和六合紅山精細化工園,嚴控玉帶片區污染排放量大、環境風險高的產業進入。進一步清理小化工,實施污染企業關停與搬遷工程,加快化工企業向化工園區集中步伐。到2014年,基本實現繞城公路以內范圍工業企業退城入園計劃。到2015年,基本完成燕子磯、邁皋橋、堯化門、梅山地區、板橋地區、金陵石化周邊及老大廠區域的污染企業搬遷、改造與治理工程,基本實現江南繞城公路內無化工企業。

  5、推進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構建園區載體、產業本體、企業主體“三體”合一的工業循環經濟發展體系,重點培育和延伸石化生態產業鏈與鋼鐵生態產業鏈。實施產業生態化改造和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推進國家級和省級生態示范園區創建。大力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對超標、超總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重點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推廣應用先進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與設備,建成一批清潔生產先進企業。“十二五”期間,每年完成80家以上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到2015年,全市20%以上的重點工業企業達到清潔生產國際先進水平,50%以上的重點工業企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6、培育壯大環保產業。加快建設環保產業集聚區,大力培育環保產業服務基地。結合南京市環保產業特點,加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盡快形成區域性環保產業集群。發展環境保護研發、環境監測服務、環境治理工程、環境保護技術服務與咨詢、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與管理、資源綜合利用等環境服務業,促進環保制造業和環境服務業互動發展。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

  (二)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提升空氣環境質量

  實施藍天行動計劃,著力推進主要大氣污染物減排,提高工業廢氣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整治城市揚塵與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餐飲油煙與秸稈焚燒污染,確保2014年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良好以上天數比例達到90%以上,2015年,力爭達到95%以上。

  1、實施主要大氣污染物減排。完善脫硫設施建設,加強監督管理。到2012年,電力行業燃煤電廠全部實現脫硫改造,冶金行業單臺燒結機設備90平方米以上的燒結機全部脫硫。到2013年,裝機30萬千瓦以上火電企業脫硫設施煙氣旁路全部拆除,綜合脫硫效率達90%以上。到2014年,冶金行業年產量在100萬噸以上的球團設備、石化行業和石油煉制行業催化裂化裝置催化劑再生煙氣全部脫硫。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18.81%,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強度控制在1.2千克/萬元以內。推進脫硝設施建設和工程改造。2011年底以前,電力企業全面完成脫硝工程建設前期準備工作;2013年底以前,完成單機容量13.5萬千瓦以上現役燃煤機組的脫硝改造。2014年底以前,全市現役5萬千瓦以上(含)燃煤機組(鍋爐),熟料生產規模在4000噸/日以上(含)水泥生產線煙氣脫硝工程建成投運;現役5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鍋爐)和新型干法水泥窯全部完成低氮燃燒;單臺燒結面積180平方米以上的燒結機完成煙氣脫硝工程。到2015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21.20%,單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強度控制在1.5千克/萬元以內。

  2、提高工業廢氣污染防治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煙塵、粉塵的處理效率,實施火電廠除塵器改造,現役燒結(球團)除塵設備全部改造為袋式或靜電等高效除塵器,推廣使用干熄焦、轉爐干法除塵技術,20噸以上燃煤鍋爐必須安裝袋式或靜電除塵器;20噸以下中小型燃煤工業鍋爐推行使用含灰量小于15%的低灰優質煤。擴大“禁燃區”范圍至中心城與所有省級以上工業開發園區,2014年前完成“禁燃區”內社會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繞城公路范圍內建成無煤區。加強對大廠、化工園、金陵石化及梅山等區域大氣環境綜合治理,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加強治理揮發性有機污染,建立重點企業監管名錄,淘汰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高的油漆、涂料產品,加強干洗服務業揮發性有機污染整治;完善含汞、鉛、二惡英和苯并(a)芘等有毒廢氣環境管理體系。有效治理化工異味污染,將石化等行業占全市大氣污染負荷85%以上的工業企業列為重點整治對象,通過調查、跟蹤監測等方法,限期治理一批化工異味明顯的、群眾反應強烈的化工企業。每年完成20個以上重點工業廢氣治理項目。

  3、全面整治城市揚塵污染。加強城市工地揚塵控制,推動“文明工地”創建,到2015年,確保各類工地揚塵污染控制區達到建成區面積的90%以上,創建200個以上“文明工地”示范點。加強房建工地、市政工地、拆遷工地、交通工地等施工工地產生的揚塵治理,通過圍擋、灑水、沖洗、遮蓋、清運等多種手段,有效控制揚塵污染;加強堆場、暫不利用場揚塵污染控制,煤炭、礦石、水泥、白灰等原料堆場及裝卸作業頻繁的料場實現密閉,露天堆場采取灑水、覆蓋、防風圍擋、硬化穩定等抑塵措施;政府儲備土地、各類閑置或未開發建設裸地等暫不利用場地實施綠化或鋪裝防塵工程。加強城市道路揚塵控制,城市道路機掃率要達到80%以上。

  4、鞏固和擴大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成果。加大黃標車等高污染車輛淘汰力度,2012年底前,淘汰主城區內燃油助力車,青奧會前,淘汰限行區內黃標機動車,2015年底前,全面淘汰全市黃標車;提高新車上牌控制標準,提前實施國Ⅳ排放標準,在滿足配套油品供應的條件下,爭取提前實施國V排放標準。擴大限行區域,黃標車限行范圍逐步擴大至繞城公路以內,中山陵、老城與河西地區限行時段進一步延長。鼓勵和倡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所有公交、出租車輛均達到國Ⅳ以上標準,清潔能源公交車不低于本市公交車總量的60%,青奧會主場館、青奧村周邊實行清潔能源公共汽車全覆蓋。主城內建設30座天然氣加氣站,推進汽車充電站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油氣回收工作,開展加油站、儲油罐和運油車的油氣回收設施建設,2012年基本完成建成區外所有加油站改造,2014年青奧會前逐步實現油氣三級回收和在線監控。完善在用車檢測/維修制度,到2012年,全市環保檢測與安全技術檢驗實現“一站式檢測”,全市車輛定期檢測達標率90%以上。

  5、控制餐飲服務業污染。合理規劃布局餐飲業,推動新建規模以上餐飲企業使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加強餐飲服務業油煙治理,到2012年,規模以上餐飲企業必須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其它餐飲企業按要求落實污染防控措施,確保油煙凈化設施有效運行率保持在90%以上。推動餐飲業污染控制達標街區建設,江南八區及江寧區每年建設2條以上餐飲業污染控制達標街區。江南八區及江寧區規模以上餐飲企業油煙凈化設施實現在線監控。

  6、加強秸稈焚燒污染防治。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基料化、能源化和飼料化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利用技術和措施,建立市場化秸稈收集處置體系。全市域禁止焚燒秸稈,強化秸稈禁燒部門聯動監督管理,加強秸稈焚燒執法檢查,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及秸稈禁燒工作獎懲制度,以區域聯防聯控手段控制秸稈焚燒。到2012年,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到2015年,達到90%以上。

  7、強化監測預警和區域聯防聯控。完善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進一步提升監測水平,至2012年,完成所有國控污染源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在線監測系統建設,逐步形成合理分布的大氣監測網絡。加強空氣質量預警預報,采用多模式集合預報方式,對未來24或48小時空氣質量變化趨勢進行預報。建立南京都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調機制,聯動南京都市圈城市,在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整治方案編制、大氣污染物減排、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秸稈禁燒、灰霾天氣預防、項目審批、環境監測及科研等方面,加強區域合作,構建區域一體化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治體系。

  (三)加強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環境質量

  實施清水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繼續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完善污水處理系統建設,著力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現象,減輕湖泊富營養化程度,改善水環境質量,確保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

  1、確保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建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分級管理制度。深入開展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專項整治,確保我市長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違法設施清理到位,嚴防違法排污行為,確保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調整優化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并實施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環境整治項目,全面推進區域供水工程;實現區域供水后,確保原擔負地區飲用水供水功能的湖泊、水庫、河流等作為備用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不低于區域供水前。到2015年,基本消除分散式供水。強化水源保護區外匯水區有毒有害物質管控措施,加強有毒化學品運輸船舶風險防范。提高水廠給水水質,完成城市水廠水質深度處理工程,實施企業自備水廠社會性供水改造,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加強石臼湖等備用水源地保護與建設,實施固城湖、金牛湖等湖庫與主城供水管網聯網工程,提高飲用水水源應急保障能力。規范地下水資源管理,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控制地下水使用規模,切實保護地下水質免受污染。

  2、全面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完成鎖金村地區、內秦淮河流域、河西北部地區、城東地區等區域雨污分流工程建設,到2014年,全面完成500公里主次干管敷設及相關提升泵站建設,完成226平方公里城區的雨污分流工程,完成近3000個小區雨污系統改造,形成獨立的雨水、污水收納系統,進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實現污水不下河。

  3、完善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實施主城污水處理系統擴建及配套管網工程,2013年底以前,城東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仙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成投運;2014年底以前,鐵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城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成投運。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及配套管網工程。2012年底以前,江寧科學園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湯山新城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2013年底前,江寧開發區南區污水處理廠、六合雄州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高淳新區污水處理廠、溧水鵬鷂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成投運;2014年底以前,江寧城北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浦口珠江鎮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六合大廠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成投運。推進鎮街污水處理廠建設及配套管網工程。加快推進全市郊區縣鎮街萬噸以下規模污水處理廠建設,2014年底以前實現所有建制鎮街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到2015年,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30萬噸/日,萬噸以上規模和太湖流域污水處理廠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確保主城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鎮街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分別削減16.55%和17.26%,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強度分別控制在1.0千克/萬元和0.2千克/萬元。

  4、全面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城市黑臭河道整治,實施截污清淤、引水補水、生態修復等措施,完成金川河、東風河、響水河等城區30余條黑臭河道綜合整治。強化長江南京段的保護,對入江排污口及入江河道開展集中整治,加強沿岸化工園區和主要化工企業的整治,重點防治有機毒物的污染,全面推進沿江碼頭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長江水質安全。加強湖泊水環境整治,完成玄武湖、固城湖等湖泊的生態治理工程,確保主要湖泊水質處于輕度富營養化水平以內。加強玄武湖與金牛湖水環境整治,保證在青奧期間與比賽相關水體水質達到國際限定標準。

  5、積極開展節水減排。限制高耗水產業發展,推進工業節水,強化重點行業的用水定額管理,以火力發電、石油石化、鋼鐵、紡織、造紙、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業為重點,實施一批節水工藝改造工程,率先采用先進水循環技術。至201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明顯下降,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到60噸以下。推廣節水灌溉建設,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建設防滲渠道及管道灌溉,推廣噴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推進“節水”創建活動,全面創建節水型社會,以企業、單位、社區等為載體,培育一批節約用水、循環利用、廢污水回用示范點。大力推廣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工程,2012年前建成仙林污水處理廠5萬噸/日污水回用工程。

  6、強化工業廢水治理。鼓勵企業實施清潔生產,進行工藝改造,提高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減少廢水排放總量。重點加強化工、醫藥、電鍍、食品加工、釀造等行業污水治理,積極推動工藝廢水的深度處理與回用,推進環境管理從排污口向環保設施、生產設施延伸。實施工業污染物減排工程,對重點工業企業治污設施進行提標改造,進一步削減化學需氧量、氨氮及太湖流域總磷排放量。嚴格控制特征污染物排放,確保重金屬、有毒有機物等穩定達標排放。至2015年,實現重點工業企業主要水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每年完成20個以上重點工業廢水治理項目。

  7、加強農村地區水污染防治。加快推動規劃保留村莊與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工程,綜合選擇接入城鎮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小型處理設施、生態處理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至2015年,規劃保留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50%。綜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化肥與農藥施用強度,重點整治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推進畜禽糞便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大力削減氨氮和化學需氧量。對固城湖采取控源截污、生態調控、改善水文條件等有效措施,控制生活污染和水產養殖污染,開展水產養殖用水循環利用試點。推進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至2015年,主要農村河流水體水質達標率達80%以上。

  (四)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優化生態品質

  以建設國家生態市和森林城市為抓手,實施生態南京行動計劃,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完善生態服務功能。至2015年,確保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比例在17%以上,林木覆蓋率達28%。

  1、保護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以保障生態系統的功能性與完整性為目標,著力保護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的“四區、十二片、五十五源”生態功能區,嚴守“生態紅線”,確保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在17%以上。推進北部林地培育、濕地保護生態區建設,加大龍袍濕地片、止馬嶺自然保護片和平山林地—金牛湖片保護力度,實施濕地修復工程;加強西部山地保育、濕地生態區保護,建設老山—綠水灣片、新生洲洲島片和牛首山生態林地片;重點保護以東廬山水源涵養片和南部兩湖片為主的南部兩湖濕地、水源涵養生態區,防治水土流失,維護生態服務功能;促進中部城市發展、人居維護生態區保護與建設,防止生態環境破壞和生態功能退化,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2、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繼續實施“綠色南京”工程,持續推進生態造林,2012年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到2015年,林木覆蓋率達到28%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城鎮綠化覆蓋率達45%以上,綠地率達45%,人均綠地60平方米。圍繞十大功能板塊實施生態綠化建設,以“一園、四帶、五片”為重點,精心打造玄武湖—紫金山城市中央公園,加快建設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秦淮河百里風光帶、長江三橋到長江四橋的兩岸百里濱江風光帶以及包括金川河、外金川河、北護城河等城市河道水系的濱河風光帶,加強青龍山、牛首山—將軍山—祖堂山、老山、幕府山和棲霞山等森林公園的保護,建設一批城市公共綠地。重點建設六合大廠和揚子石化之間、化工園區和六合主城區之間、仙林與金陵石化煉油廠之間、梅鋼與雨花經濟開發區的污染防護綠地。開展重點道路沿線綠化,建成以繞城公路、繞越公路和進出城干道為主的綠色通道。結合主次干道和街巷(支路)出新,實施道路及路側綠地改造工程,持續推進城區立體綠化。有序改造建設濱河綠島,新建100個以上小游園,提升城市環境景觀。

  3、開展生態修復。鞏固礦山宕口整治成果,嚴控開山采礦,加快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實施干道兩側生態復綠修復工程。重點實施青龍山廢棄露采礦山宕口、浦口區珍珠泉風景區周邊廢棄露采礦山宕口、棲霞區仙林大學城周邊廢棄露采礦山宕口、高淳縣環固城湖(花山段)廢棄露采礦山宕口環境整治項目,基本實現禁采區范圍內的復綠修復。

  4、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工作,提高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保護能力,防治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環境。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摸底調查、評估與監測,提高生物多樣性預警和管理水平。實施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與保護工程,重點保護中華虎鳳蝶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對于受威脅嚴重、無法實施就地保護的物種,建立以中山植物園為依托的重要物種及其遺傳資源遷地保護基地。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加強外來入侵物種和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嚴格控制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有計劃地開展有害物種清理工作。

  5、加強農村生態建設。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投入機制和管理體制,強化農村生態保護。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逐步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試點村、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工程。到2015年,力爭實現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全覆蓋,完成村莊的綠化升級。加快江蘇白馬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積極發展綠色與有機食品,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基地面積。

  6、推進各類生態創建。全面推動環保模范城市、生態區縣、生態鎮、生態村、生態工業園區、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各類創建。到2012年,江寧區、高淳縣、浦口區和溧水縣建成國家生態區縣,大于80%的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鎮,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到2013年,六合區建成國家生態區;到2015年,江寧區建設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

  (五)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確保安全處置

  加強綜合利用與安全處置設施建設,確保危險廢物與醫療廢物得到安全處置,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污水廠污泥與電子廢物處置水平。到2015年,實現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100%,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95%。

  1、安全處置危險廢物。以提高危險廢物處置能力為重點,實施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確保“十二五”期間危險廢物實現零排放。推進危險廢物處置設施規范化建設,危險廢物產生量大的開發區、工業園與重點企業自建危險廢物污染治理配套設施與危險廢物貯存場所,鼓勵危險廢物產生量較大的企業自行安全處置,危險廢物產生量小、布局分散的企業將危險廢物委托有資質單位集中處置。促進危險廢物利用和處置行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推動以危險廢物焚燒處置項目為重點的處置設施建設,到2015年,我市集中焚燒處置能力達到8萬噸/年,企業總數控制在3—4家,江北為主,江南、江北均有分布。推進危險廢物產生量大的綜合利用項目,重點包括電子行業廢酸綜合利用項目,化工行業廢堿液綜合利用項目等,提高電鍍污泥等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水平,建設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設施。到2015年,全市新增27萬噸/年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能力。以產生危險廢物的重點企業、危險廢物運輸于處理處置單位以及青奧會敏感區為重點,強化危廢環境風險管理,防止危險廢物隨意傾倒和非法轉移,著力解決歷史遺留的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問題。全面提高危險廢物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危險廢物貯存場和危險廢物應急貯存庫。積極推進實驗室危險廢物等非工業源危險廢物的管理,以移動通訊、機動車維修、電動自行車銷售等行業為重點,開展廢鉛酸電池的回收工作。

  2、加強醫療廢物污染防治。實施醫療廢物處理處置全過程監管,著力推動農村地區醫療廢物的收集和處置工作,確保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100%。加強城鎮醫療廢物的收集和安全處置監管,建立健全醫療廢物管理應急預案和應急體系,加大對醫療機構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情況的現場監督檢查力度。積極推進醫療廢物集中焚燒處置工作,建設完善全封閉的收集、運輸、處置系統,提升現有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與技術。繼續推進農村醫療廢物“鎮村收集、縣暫存、專業單位安全處置”的模式,在三區兩縣推廣建立醫療廢物暫存點,實現鄉鎮衛生所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全覆蓋,保障農村鄉鎮衛生院醫療廢物的無害化處置。

  3、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綜合處置。對工業固體廢物收集、運輸、貯存、處置實施全過程監管,到2015年,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95%。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促進各類廢棄物在企業內部的循環使用和綜合利用,從源頭削減固體廢物的產生。完善區域性回收和綜合利用體系,推進南京化學工業園等5個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不斷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加強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合理處置,規劃建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重點加強脫硫石膏等減排副產物的監督管理,探索資源化利用途徑,避免二次污染。

  4、提高生活垃圾安全處置能力。大力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理,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能力,到2015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100%。實施天井洼、水閣、轎子山三大垃圾填埋場的封場育林,建設完善獨立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置設施,到2011年,實現三大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穩定達標排放。重點推進江北垃圾焚燒發電廠、江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江南垃圾綜合處置場和江南生態垃圾填埋場建設,擴建水閣(三期)、溧水與高淳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成南京市餐廚垃圾處理廠和城東有機廢棄物處理廠,建設市工程渣土棄置場,著力推動靜脈產業園和江北環境園建設,確保生活垃圾得到合理處置。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處理模式,至2015年,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覆蓋率達100%。

  5、提高污水廠污泥無害化處置水平。按照“統一運輸、集中管理,摻燒為主、綜合利用”的方針,加強污水廠污泥的無害化處置和監管,定期開展污泥處理處置情況專項檢查。加強水處理污泥減量化技術、脫水技術、綜合利用和處理處置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實施電廠污泥摻燒發電工程,培育一批污泥處置示范企業。完成市政污泥無害化處置場建設,提升污泥無害化處置能力。以大中型生活污水處理廠為依托,建設污泥綜合利用與處理設施。加強工業污水處理廠污泥有害成分的檢測和鑒定,推動建設無害化處理設施。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與污水處理設施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投入運行,改造不符合要求的已有污泥處理設施,逐步提高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到2015年,污泥合法處置率達100%以上。

  6、開展電子廢物污染防治。建立完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拆解體系,鼓勵和支持企業自建回收網絡和處理處置基地,合理利用廢舊物資回收體系和環衛回收體系,逐步提高電子廢物回收分揀能力。加強電子廢物污染防治的環境監管,明確電子電器生產者與經營者回收和處理廢舊產品的責任,定期對電子廢物拆解處置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加快發展專業化電子廢物拆解和回收利用企業,擴大現有3家電子廢物處置定點單位處置規模,提高電子廢物處置能力。

  (六)加強噪聲污染控制,減少噪聲擾民問題

  加強工業、交通、施工、社會等各類噪聲污染防治,實施綜合治理、聯合防控,有效減少噪聲污染擾民問題。到2015年,噪聲達標區覆蓋率提高到90%以上。

  1、加強噪聲環境功能區規劃。根據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調整聲環境功能區劃,在城市建設中落實聲環境功能區要求,保證噪聲防護距離,從布局上避免噪聲擾民。堅持預防為主原則,合理規劃地面交通設施與鄰近建筑物布局,從源頭上降低交通噪聲污染對敏感目標的影響。

  2、加強施工噪聲控制。以噪聲環境敏感區域與敏感時段為重點,加強市政建設、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等噪聲污染防控。嚴格審批夜間施工作業項目,減少夜間噪聲污染。強化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實施聯合防控,有效減輕噪聲污染。

  3、加強交通噪聲控制。加強新建高鐵、城際鐵路、機場快線、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的噪聲和振動防控,采用新型技術,從源頭降低噪聲和振動影響。積極推動機動車噪聲治理,強化城市禁鳴管理,加強重型機動車進城限制,實施高速公路、高架橋、鐵路等兩側噪聲敏感點的隔聲設施建設,有效減輕交通噪聲擾民問題。

  4、加強社會生活噪聲防治。加強對社會生活噪聲源的監督管理,特別是加強對飲食業、賓館、飯店、娛樂場所等三產噪聲源的監管,使其廠界噪聲達到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的聲環境保護意識,做好社區的噪聲污染控制。

  5、加強工業噪聲防治。加強項目審批管理,嚴格控制新增工業噪聲源;加強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實施聲功能區優化,采用低噪音設備、隔音設施等措施,進一步加強工業源噪聲治理;加強噪聲超標企業限期治理措施,進一步提高工業企業噪聲源達標率。

  6、加強噪聲達標區的建設與管理。推進城鎮人居聲環境質量改善工程示范,開展“寧靜社區”示范建設。在鞏固提升現有環境噪聲達標區的基礎上擴大噪聲達標區范圍,到2015年,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90%以上。

  (七)加強環境風險防范,保障環境安全

  以石化、化工行業環境風險防控、土壤與重金屬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持久性有機污染防治等為重點,著力防范環境風險,確保“十二五”期間我市無重大、特大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保障環境安全。

  1、加強石化、化工行業環境風險防控

  (1)加強石化、化工行業的風險防范。全面排查我市石化、化工行業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及存儲情況,深入分析我市石化、化工行業的環境風險源分布和風險特征,健全環境監管及風險防范制度,做到明查與暗訪、日常監管與節假日巡查相結合,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并督促企業落實整改措施,努力排除各種環境風險隱患。

  (2)加強化學品生產、儲運過程的風險監管。實施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登記制度和危險化學品企業環境風險分級管理制度,加強化學品生產、儲運過程的風險監管,推行重點環境管理類化工有毒污染物排放、轉移登記制度。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過程環境風險防范和監管。

  (3)加強化工有毒污染物的污染預防與排放控制。開展重點防控區域化工有毒污染物的污染預防與控制示范工程,推廣綠色化學工藝及產品。加強重點環境管理類化學品廢棄物和污染場地的管理與處置。

  2、加強土壤與重金屬污染防治

  (1)加強土壤污染防治重點領域監管。開展土壤環境污染狀況基礎調查與土壤環境功能區劃試點工作,為土壤分類分區管理奠定基礎。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監管,以基本農田、重要農產品產地,特色農產品基地,特別是“菜籃子”基地為監管重點,開展農用土壤環境監測、評估與安全性劃分。加強對化工園等重點區域、金屬表面處理及熱處理加工等重點污染行業周邊區域的土壤環境監測與風險評估,預防和控制工業生產對土壤環境的污染。加強對服役期滿工業用地、污染搬遷企業舊址等土地開發利用的風險管理,建立申報、建檔和風險評估制度,對污染重、風險高的污染場地土壤進行綜合治理與修復,確保土地轉換用途后的安全利用。

  (2)加強重金屬重點污染行業管理。嚴格實施環境準入制度,禁止在重要生態保護區、環境敏感區和已無環境容量的河流、湖泊流域新建重金屬類項目。以金屬表面處理及熱處理加工、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含鉛蓄電池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六大行業作為重點監管行業,每年開展一次重金屬企業排查,將產生和排放重金屬的企業納入市控重點污染源管理,并逐步實現在線自動監控、動態管理。對重點防控企業每兩年開展一次清潔生產審核。

  (3)加強重金屬重點污染區域管理。在污染產業密集、歷史遺留問題突出、風險隱患較大的重金屬重點防控區開展專項整治,現有涉重企業實施同類整合、園區集中,含第一類污染物廢水必須做到車間排口穩定達標。重點規劃單元內嚴格執行區域環境準入政策,禁止引入能耗高、資源浪費嚴重與污染環境的項目。對現有技術、設備、工藝不夠先進的涉重企業實施限期改造。到2015年,完成重點規劃單元內落后工藝、技術與設備的淘汰或企業搬遷工作。

  (4)開展土壤與重金屬環境修復試點示范。重點針對基本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石油類問題,開展農用地土壤修復與綜合試點示范。針對工業污染土壤,集中力量解決一批搬遷企業舊址、廢棄工業廠房等工業污染場地和礦區場地,解決土壤污染等歷史遺留問題。實施工礦企業重金屬污染場地修復、重點河段底泥污染治理等試點示范工程。到2015年,完成5個以上土壤與重金屬環境修復試點示范工程。

  3、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1)加強放射源監管。實施放射源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工程,對工業、醫學、科研等重點放射源實施遠程監控,新建具有高度危險性的重點放射源應當安裝在線監控裝置,逐步提高現有放射源在線監控率。加強廢棄放射源收貯工作,確保放射性污染物得到安全處置。加強市內外放射性同位素轉移備案工作,每枚放射源都要分別備案,每次轉移都要現場監督檢查,建立工作臺帳,保障放射源安全。實施輻射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建設工程,建設全市輻射環境質量監控系統、輻射環境質量信息發布系統、核與輻射事故指揮處置系統、核與輻射安全文化宣傳系統等,并將放射性廢物庫監控系統等進行有效整合。

  (2)強化電磁輻射安全監管。深入實施《江蘇省輻射污染防治條例》,細化移動通信基站的管理要求。完善伴有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環評公眾參與辦法,推動電網、移動通信基站等伴有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的科學合理布局。加強環境知識宣傳,協助消除公眾疑慮。完成河西地區省、市廣播電臺發射臺搬遷工程,保障全市電磁輻射環境質量控制在國家規定標準限值內。

  (3)加強監測能力建設與日常監管。建設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配備專業輻射事故應急車輛與設備,進一步提高輻射環境突發事件的預防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定時組織放射源與射線裝置使用單位的輻射安全專項檢查,落實安全責任,加強亞青會與青奧會期間放射性物品的運輸與轉移監管力度,保障賽會安全舉行。

  4、加強持久性有機污染防治

  (1)加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重點排放源管理。建立以再生有色金屬(銅鋁鉛鋅)生產、煉鋼生產、廢棄物焚燒和鐵礦石燒結等4大重點行業二惡英類有機污染物重點排放源清單,列入清單的企業每年應委托有二惡英監測資質的單位進行一次例行監測并強化日常監管。

  (2)削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排放量。針對列入重點監管的四大重點行業,加大再生有色金屬行業污染防治力度,強化電弧爐煉鋼排放源預處理,推進高標準廢棄物焚燒設施建設,推動鐵礦石燒結的協同減排,重點實施一批削減控制工程項目,淘汰和關停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企業。

  (3)啟動持久性有機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示范。在持久性污染物重點排放源清單的基礎上,對污染場地進行調查和風險評估,選取典型場地開展治理和修復示范。

  (八)加強環保能力建設,提高環境監管水平

  加強環境監測、環境應急、機動車排污監管、執法監管、環保科研、環境宣教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建設與新時期環境保護任務相匹配的環境監管體系,實現環境監管能力由部分達標向全面達標、由注重硬件向全面提升轉變。建設適應現代環境管理需要的南京環境監測與應急中心,支持綠色奧運的成功舉辦。

  1、加快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到2012年,建成江北環境監測站(含空氣自動站)和綠博園空氣質量監測綜合自動站。到2013年,新建8個空氣自動監測點、10個水質自動站、17個噪聲自動監測點,增加4臺流動監測車。到2015年,完成重點水域自動監測子網、大氣自動監測子網、道路空氣自動監測子網、區域和交通噪聲自動監測子網建設。進一步加快監測系統標準化建設,擴展浦口、溧水、六合、高淳空氣質量站監測項目。提升水環境監測能力,完善固城湖生態觀測站,建成金川河、金牛湖、玄武湖、外秦淮河、秦淮新河水質浮標站,并逐步形成重點水域水質預警能力,確保青奧會水上運動場所的水質安全。拓寬生物生態監測領域,深入開展土壤監測和地下水監測,加強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監測,增強核與輻射的監測能力。

  2、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完善市、區(縣)和企業三級環境應急機構。建成南京環境監測與應急中心,具有綜合信息發布、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監控、環境應急預警、核與輻射監督管理、機動車排氣污染監控等綜合功能。建成南京化學工業園應急救援指揮與調度中心。加強環境應急機制建設,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體系和預案管理,堅持應急考評制度,建立各方參與、運轉高效的應急聯動機制。加強環境風險預測預警能力建設,通過建立區域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重大環境風險源監控系統、環境風險監控網絡,“12369”環境污染舉報接訴系統與全市“12345”系統實施聯動,構建我市監控嚴密、反應及時、信息暢通的環境風險預測預警系統。提高環境監察與監測機構的裝備能力建設,提升應急現場監測能力,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建成一支反應快速、保障有力、高效運作的環境應急隊伍。

  3、完善機動車排氣監管能力建設。提升環保標志管理水平,到2012年,建成以電子環保標志為載體的機動車污染控制物聯網系統。推進一體化機動車排放綜合監控能力建設,到2012年,建成集檢測場站實時化監控、遙測路檢遠程控制、區域限行非現場執法、低碳交通區智能化管理、復檢監督仲裁比對、上牌達標核查、排放實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監控中心站房和系統,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完善機動車污染監測網絡系統,到2015年,新增5~8個檢測站,建設機動車環保流動檢測站,建立油氣回收在線監控體系。開展低速貨車、三輪車、摩托車排氣定期檢測工作。健全機動車污染防治監管機構,實行市、區兩級管理,全面提升監控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4、強化環境執法監督能力建設。加強市、區(縣)監察隊伍建設,加快環境監察信息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境聯合執法制度,著力提高環境監察隊伍的污染源監管、現場調查取證、排污量核定、污染糾紛調處和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提升環境監察隊伍的綜合執法能力。

  5、重視環境宣教和信息現代化建設。加快宣教中心硬件設備的規范化與現代化建設,完善環境宣傳教育的社會網絡,推進環境教育的大眾普及和全民參與。加快推進環保電子政務建設,建設“數字環保”工程,建成全市環境管理信息系統。進一步擴大環境教育基地的類型與區縣覆蓋范圍,強化基地的教育設施建設,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基地的環境教育功能。

  6、加強環保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開展土壤、地下水、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污染的現狀基礎調查工作,建設環保科研基礎數據庫。開展低碳經濟、生態文明、生態補償機制等方面基礎研究,加強灰霾天氣、黑臭河道治理、湖泊富營養化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土壤修復等重大課題的科技攻關,注重污染防治、清潔生產新技術與新工藝的推廣應用研究,為環境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政府負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的綜合管理體系。市、區(縣)政府是規劃實施的主體,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承擔環境保護和防治污染第一責任。完善區(縣)長環保目標責任制,實行年度目標考核。市、區(縣)各有關部門根據職能分工,將規劃確定的相關任務納入本部門年度計劃,明確責任,加以落實。加強人大、政協對環保工作的監督,要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環保工作,定期向政協通報環保工作。

  (二)健全法規體系

  組織修訂《南京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加快推進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等地方立法工作,抓緊出臺建設生態市、應對環境突發事件、推行生態補償、發展循環經濟等政策文件。加大環保法律政策執行力度,繼續強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全面實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環境目標責任制。繼續推廣、完善環境保護行政處罰流程及自由裁量輔助決策系統,實現行政處罰過程和結果的公開、公正、公平。開展環保專項整治,嚴厲打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對重大的違法案件,實行掛牌督辦,依法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

  (三)實施責任考核

  為積極實施環保規劃,細化各區縣、各部門年度考核指標和工程項目,明確考核責任,嚴格執行獎懲措施。通過開展現場督查、交叉檢查、掛牌督辦等方法,定期發布通報,加快推進重大環境保護工程項目的實施。加大行政監察力度,對不認真履行職責的行為,依法追究行政紀律責任。

  (四)加大環保投入

  市、區(縣)各級政府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列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逐年加大投入,重點投向重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污染減排、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建設等項目。各區(縣)都要安排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引導資金和專項資金。繼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不同經濟成份和各類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領域。“十二五”期間,確保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達到3.0%以上。

  (五)實施重點工程

  為完成“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主要任務,重點實施減排工程、清水工程、藍天工程、固廢處置工程、風險防范工程、農村環保惠民工程、生態南京工程、寧靜工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工程等9大類52項重點工程(見表2)。加強重點工程項目的組織、管理和監督檢查,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實際問題,確保重點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

  (六)引導公眾參與

  大力開展環境全民宣傳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各種形式普及環境知識,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宣傳報道我市環保工作情況與工作成效。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化,定期發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企業環境行為、飲用水源水質、生態環境狀況等環境信息。對涉及公共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聽證會、論證會、專家咨詢或社會公示等形式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加強企業負責人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培訓,同時發揮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團體的作用,發展壯大環境保護志愿者隊伍,引導公眾參與我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表2 南京市“十二五”環境保護重點工程

  表2下載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浪卡子县| 南岸区| 林甸县| 清远市| 桑日县| 凤翔县| 信宜市| 峡江县| 日照市| 永川市| 石渠县| 湖北省| 平原县| 吉林省| 永春县| 皋兰县| 河南省| 花垣县| 义马市| 迭部县| 绍兴市| 雷波县| 吴江市| 卓资县| 长宁县| 穆棱市| 沭阳县| 宜章县| 佳木斯市| 固镇县| 阳原县| 信丰县| 星座| 大足县| 罗山县| 永嘉县| 长沙县| 三门峡市| 庆元县|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