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方案發布以來,一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日,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從環保產業角度,對方案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規范地方發債制度” 刺激水業市場向服務業回歸
方案強調,要規范地方發債制度,防范債務風險。健全政府會計制度,編制政府資產負債表。規范地方融資平臺,“開前門、堵后門”,擴大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范圍,并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
“市政債券如果能夠予以突破,無疑開辟了投融資的新空間,給地方政府提供了一個穩定合法的融資出口,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意義重大。”傅濤認為。
市政債券制度在我國的實施,將會促使水業市場向服務業回歸,傅濤同時強調,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使其在資金方面的壓力減小,就不會再急于變現所擁有的水業資產,從而會保留水業設施的產權,而只向社會資本轉讓經營權,這樣就有利于產權主體與經營主體的分離。
地方政府通過發債將會擁有更高的資金自由度,在它不需要出讓資產的前提下,專事水業運營的優秀企業將會成為政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首選,這些企業將會獲得更多的機會,發展步伐也將加快。
另外,市政債券能夠有效地動員社會資金,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龐大資金需求,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也會被激發,因為資金短缺造成的項目停滯,也會重新被考慮。因此,水業市場的投資規模將會加大,項目也會增多。
傅濤在看好市政債券發行前景的同時,也表示“國家需要對地方政府完善約束機制,防止發債規模失控”。
“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 刺激環境服務業發展
方案指出,要大幅度實質性減少行政審批,調整市場監管重心,減少行業進入的前置性審批,加強質量、安全、環保、節能、技術標準等方面的一線監管。積極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服務,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促進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
對此,傅濤認為,“減少行業進入的前置性審批,加強對環保的一線監管”,可以預期未來環保監管將更加嚴格化。
同時,他還表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將為環境產業帶來三大好處:一是政府可以把短期、大規模的一次性投入,轉化為長期、穩定的服務采購,解決政府資金短期投入不足的問題,引導更大規模的社會資金進入;二是采購環境服務是面向效果付費,使環保投入與環境效果的聯系更加緊密;三是有利于提高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和效率。
有業內專家也表示,在環境服務項目執行期間,政府各部門應統一協調,與環境企業相互配合,避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同時應更多的利用專業咨詢機構,認真設計服務外包的采購、監管模式和管理細則,真正將這一好政策落到實處。
“市場化機制” 刺激排污權交易升溫
方案中提到,引入市場化的生態環保促進機制,實行更嚴格的環保制度。建立地區減排合作機制和各種排污權交易制度,形成市場化的減排激勵。傅濤認為,推進排污權交易的市場化管理,或將促使排污權交易的較大升溫。
方案還包括,要按照不同職能建立一批國有資本運營基金。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發和產業化的財政支持機制。中國通用咨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薛濤曾表示,環境產業基金,不同于普通的PE基金,更多的帶有政府或者公益的屬性在里面。對此,方案中也提到,非盈利性公共服務類基金通常會存在政策性虧損。傅濤認為,這也許會為環保產業投資運用國有資本運營基金打開通道。
此外,傅濤表示,方案中關于鼓勵基于市場化的產業聯盟和協同創新,促進大企業更多地集成、收購中小企業創新成果;在全國形成若干個企業創新活躍、創新服務業發展較快的創新資源集聚區等內容的提出是極大的進步,并期待其能更好的落地。
“383”方案全方位、立體的描繪出了未來改革藍圖,在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同時,關于方案能否“落地”也眾說紛紜。11月9日,辨明經濟、改革大方向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北京召開,改革的內容能否超預期?環保產業能否再獲政策加碼?中國水網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