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新聞網

原標題:張博:“約談上央視”是環保動真格強烈信號
近日,定州市、辛集市、武安市、滄縣和唐山開平區等5地的黨政“一把手”被河北省環保廳約談。被約談的理由,是當地長期環保問題嚴重,得不到有效改善,甚至長期引發環境上訪問題。而且,這次約談還上了央視一套的新聞聯播,30分鐘的節目,這條占了5分多鐘。
聚光燈、攝像頭、高桌長凳,在幾億觀眾的“圍觀”下被約談方揭丑短、談問題……面對這樣的場面,不用說身臨其境,就是想一想也夠尷尬的。被約談者彼時彼刻的感受,恐怕只能用“如坐針氈”四個字來形容。不過,回過頭來看“環保約談上央視”,其實這既是一次讓人“臉紅心跳”的曝光,同時也是一張“黃牌”、一種提醒。它至少給各地主政者提了兩點醒:一,環保執法越來越嚴將是一種新常態,對此誰都不要心存僥幸;二,是時候轉變一下發展的方式和路徑了。
毋庸諱言,監管不嚴、執法不力一直我國環境問題多發的重要誘因。有網友甚至不無戲謔地講,我們的環保執法從來都是TXT(文本文件)而不是EXE(可執行文件)。而環境保護監管不嚴、執法不力,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處罰的“準星”往往只瞄著問題企業等責任主體。眾所周知,“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出手就不難”,不抓住地方黨政“一把手”這個“關鍵少數”,不讓他們真正改變態度,環保治理必然阻力重重。以環保約談為例,這種做法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只不過過去約談的多是企業負責人,最多是當地分管環保的行政副手,效果可想而知。如今,從環保部到地方環保部門紛紛約談“一把手”,并祭出“區域限批”、“納入考核”等“大殺器”,實際上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環保問題要“動真格”了。
如果把目光放在更長的一個時間段上,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發現,環保問題“尺度”的收緊,絕不僅僅體現在約談“一把手”上。從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到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新《環保法》開始實施;從全民熱議PM2.5到“美麗中國”的概念深入人心……僅今年頭兩個月,全國就實施按日連罰數額達1239萬元,此外,還實施查封、扣押案件共527件,實施限產、停產案件共207件,移送行政拘留共147起。接連不斷的“沖擊波”,表明了政府和社會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鮮明態度,顯示了環保領域嚴格執法漸成常態的趨勢。今天各地主政者如果還沒有“必須負起環保責任”的覺悟,還想在環保問題上輕描淡寫、裝聾作啞、打擦邊球,那就實在太“OUT”了。
當然,環保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面對發展的需求,面對就業的壓力,面對薄弱的產業基礎,很多地方一時之間要想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絕非輕而易舉。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轉型發展是必然要求。正如一位環保官員所言,如今公眾日益增長的環境需求和環境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已經成為社會基本矛盾之一。在這樣的基本矛盾之下,任何企業、行業乃至區域發展,只要與公眾改善環境質量的需求背道而馳,其道路一定會越走越窄,最終難以為繼。發展必須順應群眾的期待,各地主政者應當意識到——轉方式、調結構難肯定是難,但如果現在不去推進,將來一定會更難;嚴格的環保要求,反著看可能是壓垮傳統發展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正面看則是倒逼新方式、新路徑上位的“臨門一腳”。
總之,約談只是一種“紅紅臉”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應該是讓環保不作為“出出汗”。我們當然對一針見血、不留情面的“環保約談”喜聞樂見,但更希望隨著污染問題的減少、環境質量的改善,“環保約談”能越來越少。最好,從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