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免费看a级毛片,国产第一页亚洲,www.精品国产,伊人久久婷婷,亚洲va在线观看,看国产毛片,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政策法規 » 正文

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就《山東省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開始征求意見!兑巹潯诽岢鏊鷳B環境保護總目標,即“到2025年,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更加完善,水資源、水環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9-24  來源: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就《山東省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瀏覽次數:95
核心提示: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就《山東省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開始征求意見!兑巹潯诽岢鏊鷳B環境保護總目標,即“到2025年,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更加完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統籌推進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該《規劃》重點強調了水質監測工作,要求各地區配合國家研究建立統籌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的監測評價體系,對重要河湖庫開展水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預警,水生態環境退化地區按照要求編制實施綜合治理方案;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監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就《山東省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開始征求意見!兑巹潯诽岢鏊鷳B環境保護總目標,即“到2025年,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更加完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統籌推進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該《規劃》重點強調了水質監測工作,要求各地區配合國家研究建立統籌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的監測評價體系,對重要河湖庫開展水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預警,水生態環境退化地區按照要求編制實施綜合治理方案;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和整治;加強對南水北調調水沿線及主要河流硫酸鹽的監測預警;并且,按照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制定山東省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評估工作實施方案,構建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 此外,《規劃》要求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監測,水庫、閘壩等水工程管理單位應按國家有關標準,建設完善生態流量監測設施,并按要求接入水行政主管部門有關監控平臺。建立健全部門間監測數據共享機制,推進生態流量、水生態監測數據共享;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河湖底泥重金屬監測和累積性風險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特別指出,要深化水環境質量監測,健全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評價體系,開展水污染物溯源、新污染物監測等研究。統籌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在重點斷面開展水生生物指標、物理生境指標等監測,開展河湖緩沖帶、生態用水保障程度、濕地恢復與建設情況遙感監測。探索開展重要河湖生態流量、污染通量監測研究。生態環境部門推動水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與自然資源、水利和農業等相關部門監測體系充分銜接,實現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相關監測資源統籌和信息共享。 詳情參見: 山東省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征求意見稿) 為認真落實國家水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和“十四五”水生態環境工作目標任務,推動全省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高人民群眾對良好水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十三五”期間,我省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國家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深化實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計劃,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全省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省83個國控斷面優良(I—III類)水體比例達到73.5%,劣Ⅴ類斷面全面消除。5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比例提升至98.1%。16個設區市城市建成區內的166個黑臭水體均完成整治并通過省級“長制久清”評估,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啟動并完成縣(市)級建成區內104條黑臭水體的綜合整治。省轄黃河干流水質達到Ⅱ類,南四湖流域水質達到Ⅲ類。探索開展河湖生態流量保障工作,制定泗河、大汶河等生態流量試點控制方案和調度運行管理方案。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所提高,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明顯提升。 當前,我省水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與美麗山東建設目標要求仍有不小差距。水環境質量改善基礎仍不穩固,部分斷面水質容易發生波動,個別指標處于達標邊緣,環境基礎設施仍是突出短板。河湖基本生態用水保障不足,水資源嚴重短缺、時空分布不均的現狀仍將長期存在,水體自凈能力、再生水資源化利用水平亟待提高。水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多樣性、穩定性有待提升。水生態環境風險不容忽視,風險預防設施建設、預警應急能力均需加強。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亟需構建水里岸上、地上地下、陸域海域協同增效的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堅持保水質、增顏值并舉,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走在前、開新局,為實現2035年美麗山東建設目標奠定良好基礎。 (二)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推進美麗河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景觀、休閑、垂釣、游泳等親水需求,推動水生態保護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節約優先、自然恢復、休養生息、綠色發展轉變。 ——統籌謀劃,系統治理。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河湖流域系統性出發,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打通“城市農村、水里岸上、地上地下、陸地海洋”,實現從分散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 ——問題導向,精準施治。充分研判省內各流域資源稟賦和形勢特點,精準識別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科學制定有針對性的任務措施。 ——強化協作,多元共治。以河湖為統領,強化部門間協作,推動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防聯控。堅持政府主導,強化企業責任,發動社會參與,積極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多元互動的共治格局。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更加完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統籌推進格局基本形成。 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質優良水體穩中有增,污染嚴重水體基本消除,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黃河干流水質保持穩定,南四湖流域水質全部優良,南水北調輸水水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河湖生態保護修復穩步推進。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有效提升,主要河流源頭區、水源涵養區、河湖生態緩沖帶等水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初見成效,重要河湖水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 重點河湖生態用水逐步得到基本保障。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黃河、沂河、沭河等重要河流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南四湖等重要湖泊生態水位得到有效維持。 到2035年,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美麗山東水生態環境目標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國控斷面所在河流全部建成美麗河湖,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三、加快構建水生態環境保護新格局 (一)健全流域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完善流域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健全“流域—省級及以上重要水體(水功能區)—控制單元—行政區域”的流域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研究構建水陸統籌的水功能區劃體系,合理確定不同水域功能定位及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探索將水功能區作為依法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跨部門基礎平臺。將水生態環境保護控制單元作為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流域空間載體。 深化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目標管理。依托控制單元,合理設置省級及以下控制斷面,逐級明確責任主體。合理確定控制斷面水質目標,逐一排查達標狀況。對超標問題責任地區采取預警、督辦、約談、限批等方式,推動完成達標任務。 實施水域和岸域綜合管理。完善流域精細化管理平臺,實施“水體—入河(海)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強化監測溯源及治污責任落實。持續削減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到2025年,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點工程減排量分別不低于19.01萬噸、0.76萬噸。 (二)強化流域污染防治和系統治理 深入推進流域水污染防治。堅持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保好水、治差水,持續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著力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提升南四湖流域污染治理水平。加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鞏固深化工業、城鎮生活、農業農村、船舶港口等領域水污染防治,污染嚴重水體基本消除。推動水生態保護修復,提升水生生物多樣性。推進再生水循環利用,強化河湖生態流量保障。 推進要素系統治理。按流域開展標準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產業布局謀劃等工作,推進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規劃布局和“三線一單”管控要求,明確流域內水域、濕地、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區、河湖生態緩沖帶等重要水生態空間,落實生態環境準入要求。開展重點河湖水生態調查評價,大力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配合國家研究建立統籌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的監測評價體系,對重要河湖庫開展水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預警,水生態環境退化地區按照要求編制實施綜合治理方案。 (三)推進地上地下和陸域海域協同治理 推進地表水與地下水協同防治。按照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逐步建立和實施場地、區域、流域尺度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協同治理制度。以黃旗堡-眉村-朱里等傍河型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為重點,著力防范受污染河段側滲、垂直補給以及直接滲漏對地下水污染,確保水源水質安全。在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探索開展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地下水污染源對地表水環境風險的管控,阻止污染擴散。 強化陸域與海域統籌治理。以黃河、小清河等流域為重點,推進流域海域協同治理。加強沿海地區、入海河流流域與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目標、政策制度銜接,強化區域流域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責任銜接、協調聯動和統一監管。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和整治,持續開展入海河流消除劣V類水體行動,扎實推動入海河流總氮污染治理與管控,努力削減入海污染物總量。 四、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 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打造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戰略高地,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一)強化黃河流域水資源剛性約束 加快東營、德州、濱州黃河干流和泰安大汶河等水資源超載治理,制定實施水資源超載治理方案。在水資源超載地區,按水源類型暫停相應水源的新增取水許可。強化生態流量保障,按國家要求,保障黃河干流利津斷面生態基流目標,確定大汶河生態流量保障目標,制定大汶河生態流量保障方案。推動國家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和污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設,將再生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推動符合條件的建設項目按規定使用再生水,生態補水、景觀環境和市政雜用等優先使用再生水,創建一批工業廢水循環利用企業。 (二)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 強化灘區和黃河干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全流域入河排污口“一本賬”“一張圖”,實施入河排污口分類整治,2024年6月底前完成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推動化工企業遷入合規園區,新建化工、有色金屬、原料藥制造等企業,應布局在符合產業定位和準入要求的合規園區,工業園區應按規定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到2025年,沿黃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推動黃河流域重要支流污染治理,重要入黃支流因地制宜建成“一河口一濕地”。實施黃河灘區農業面源、農村生活源等污染綜合治理,到2025年,黃河干流水質保持穩定,黃河入海斷面總氮濃度得到有效控制。 推進東平湖高水平保護。鞏固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成果,深入實施湖區環境綜合整治,全面修復提升東平湖生態服務功能。開展湖內菹草綜合防治,合理增加濾食性、草食性魚類的放流數量,減少內源污染,對游船進行清潔改造,旅游船只實現污水 “零排放”,不斷提升水質和生態環境質量。推進湖區周邊環境綜合治理,開展湖區岸線生態緩沖帶修復、生態綠帶建設,完善湖區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規劃布局6個鄉鎮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三)推進流域生態保護修復 推動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啟動黃河三角洲等優先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試點工作,建設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定位觀測研究站。推進清水溝、刁口河流路生態補水工程,在具備條件的區域實施退耕還濕。實施河口水生生物修復、魚類產卵場修復與重建示范工程,開展鹽堿地堿蓬恢復和土壤改良、牡蠣礁生態建設、海草床修復和海堤生態化建設。完善黃河禁漁期制度,規范增殖放流活動。強化自然保護區、種質資源保護區、特色植被保育區建設,重點對野大豆、羅布麻、天然檉柳等生境進行封閉式保護管理。建立外來物種監測預警防控體系,實施互花米草等外來物種入侵治理行動計劃。 專欄1:黃河流域重要水體保護要點 1.黃河干流區域 (1)加強灌區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緩解流域水資源短缺問題。(2)實施干流水利樞紐生態調度,保障生態流量。(3)支持梁山縣、鄄城縣、東明縣等畜禽養殖大縣開展整縣制農業廢棄物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落實灘區內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在東營、濟寧、菏澤等市黃河寬灘敏感區域,大力推廣農田綠色種植技術。(4)推進干流區域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以長清區、平陰縣等縣(市、區)為重點,采取沿岸污水收集處理、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及生態修復等主要措施,減少北大沙河、錦水河等主要支流對黃河干流水質的影響。 2.黃河河口區 (1)嚴格保護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有害生物治理,推進濕地自然修復和河湖生態連通。(2)保障入海水量與河口基本生態用水,逐步退還被擠占的生態用水。(3)推動多流路入海自然生態系統修復,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樣性。(4)推進黃河刀鱭等土著魚類洄游通道修復,建立黃河河口水生態監測評估機制。 3.東平湖 (1)實施湖區岸線生態緩沖帶修復,強化氮磷截留。(2)提升東平縣等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推進沿湖村鎮污水收集處理,推進畜禽規模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3)遏制菹草過度生長,恢復湖區天然濕地結構與功能。(4)探索建立黃河刀鱭洄游繁殖期引黃入湖和東平湖出口閘門聯合調度機制。 4.大汶河 (1)實施新泰市等城鎮污水處理廠擴容,完善老城區雨污管網建設。(2)分類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推進種養結合及糞污處置資源化利用。(3)建設柴汶河等支流區域內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強化大汶河生態流量保障。(4)保護恢復干支流濕地。(5)推進采砂河道天然形態恢復。 5.玉符河 (1)加快實施濟南市仲宮污水處理廠配套調蓄工程。(2)推進南部山區柳埠、西營、仲宮以及市中區北橋村等玉符河沿線村莊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建設。(3)開展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狀況和污染風險調查評估。(4)實施玉符河及“三川”水生態廊道建設,探索流域生態環境應急體系建設及日常執法監管,加快推進臥虎山—錦繡川“兩庫”連通工程。 五、推進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 持續深化入湖河流水污染治理,提升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確保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水質安全,推動實現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一)強化流域水環境治理 深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推進“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到2023年,全流域整縣(市、區)制雨污合流管網清零、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清零,流域內累計40%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到2025年,新(改)建污水收集管網**公里以上,新增污水處理能力**萬噸/日以上,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分別達到**%、**%以上,流域內累計**%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探索實行“建設運營一體、區域連片治理”模式,鼓勵將建制鎮范圍內規劃建設的所有污水處理項目整體打包,提升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綜合能力。到2025年,流域內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以上。 探索農業面源污染流域治理模式。整縣制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到2023年,流域內規;B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養殖專業戶畜禽糞污全部得到資源化利用。推進南四湖漁業綠色發展,鞏固南四湖自然保護區退養成果,大力開展實驗區池塘生態化改造。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3年,流域內133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基本完成。 分類防治工礦企業污染。實施流域內造紙、化工、玻璃、煤礦等行業的涉硫涉氟工礦企業特征污染物治理。對具備條件的,推動實施企業自備水井、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改水與整治。聚焦化工、原料藥制造等工業企業,以萬福河等總氮或總磷濃度較高的入湖河流為重點,加強氮磷排放控制。 (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開展湖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南四湖自然保護區生境改善工程,提升野生動植物生境,建立科學高效的野生動物救護模式和體系。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每年投放濾食性、草食性魚類約3000萬尾。研究南水北調調水對南四湖等調水沿線重點湖庫水生生態系統影響,防范外來物種對本地湖庫生態入侵。 實施湖區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湖區水生植物綜合整治,在菹草枯萎腐爛前等關鍵性階段,組織開展打撈、收割,并探索資源化利用途徑。開展入湖河流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構建入湖口水生植物群落,恢復入湖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提升濕地功能。開展南四湖生物多樣性本底和水生態環境跟蹤調查研究,摸清南四湖生態環境演變規律。 (三)強化流域聯防聯控 推動生態環境部建立南四湖流域聯防聯控機制,構建流域4省協同治污大格局。組織省內相關地市、縣(市、區)簽訂聯防聯控協議,協同推進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按照生態環境部統一部署,修訂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統一全流域污染排放控制要求。推動濟寧市與徐州市實現常態化聯防聯控。配合省人大制定出臺和推動落實南四湖保護條例。 (四)強化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工程謀劃實施 統籌現代水網建設,推進南四湖退圩還湖工程、東平湖清淤增容工程等重點調蓄工程建設。梳理提煉一批對改善調水沿線水質貢獻較大的重點工程項目,爭取納入國家南水北調總體規劃修編,最大限度取得國家支持。組織開展專題調研,系統謀劃南水北調后續工程沿線(山東段)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總體思路。 專欄2:南四湖及流域重要支流水體保護要點 1.南四湖 (1)強化涉鹽涉氟企業尾水治理。(2)推進實施入湖河流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3)開展濟寧市等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試點,強化城鎮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4)推進微山等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實施漁業池塘生態改造。(5)建立流域聯防聯控機制。 2.京杭運河(南水北調東線) (1)實施濟寧市等涉硫、涉氟工礦企業尾水治理,深化沿線城鎮生活污水治理,有序開展老城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完善尾水資源化及截污導流工程。(2)實施水產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3)強化港口碼頭及船舶污染防治。(4)推進畜禽養殖密集區糞污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進沿岸農田污染防治。 3.洙趙新河 (1)補齊工業園區污水收集管網短板。(2)推動流域內涉鹽企業或產業園區達標治理。(3)實施河道生態修復,恢復河道自凈能力。(4)修建節制閘,防止突發污染事故污染風險。 4.洙水河 (1)推進工業聚集區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強化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2)加強企業排放監管,對全鹽量、硫酸鹽超標的工業污水處理廠、煤礦礦坑水進行提標改造。(3)實施水系連通,攔蓄汛期雨水,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礎上,攔蓄雨水資源,補給區域地下水。(4)推動建立收集-轉化-利用三級網絡體系,提高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水平。(5)開展河岸緩沖帶生態修復,攔截面源污染影響,維持河流生態系統完整,恢復河流自凈能力。 5.東魚河 (1)完善污水處理設施,督促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2)推動鎮駐地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逐步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3)推動污水處理廠下游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與運營。(4)治理魚臺縣東魚河流域農田退水,建設東魚河生態緩沖帶。 6.新萬福河 (1)實施城區排水管道提升改造工程、污泥處置廠擴建工程,新建成武縣港航產業園污水處理廠。(2)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3)開展重點涉鹽、涉氟企業外排水脫鹽、脫氟工藝改造。(4)實施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恢復河流自然凈化能力。(5)加快推進金鄉縣引黃西線工程,增加金鄉縣可利用水資源量。 7.老萬福河 (1)開展煤炭開采、化工、造紙等主要行業重點涉鹽、涉氟企業外排水脫鹽、脫氟工藝改造。(2)推進城區雨污分流改造。(3)實施河道清淤、河流緩沖帶修復等工程。(4)利用煤礦開采的塌陷地進行生態修復治理。(5)在污水處理廠下游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進一步提升尾水水質,經過濕地凈化后的尾水作為水源補給河道。 8.泗河 (1)加快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2)提高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水平。(3)科學確定泗河生態流量,合理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4)在污水處理廠下游重要節點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主要支流開展生態緩沖帶修復。 9.城郭河 (1)推進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擴建。(2)實施雨污合流制管網改造,加強雨水管網的檢查維護,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3)加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金投入力度,增加鄉鎮污水收集管網的鋪設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4)推進河道綜合治理,建設或升級改造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5)加大涉水企業監管力度,嚴格執行達標排放標準。(6)定期對城郭河河道內浮萍、綠藻、垃圾、雜物等進行打撈清理。(7)增加河道生態水量,加強中水回用工程建設。 10.嶧城大沙河 (1)盡快補齊城鎮、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治理短板。(2)增加河道生態水量,建立引水調水工程。(3)推進河道綜合治理,建設人工濕地升級改造工程,在水質較差河段、支流入口等關鍵節點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4)配套建設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設施,治理水產養殖區魚塘退水。(5)落實河長巡河制,嚴禁向河道水體傾倒餐廚垃圾、污水等,及時打撈水體內垃圾雜物、清理清運河岸垃圾。 11.西支河 (1)擴建魚臺縣污水處理廠,實施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網建設。(2)實施西支河流域農田退水治理。(3)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4)加強對南水北調調水沿線及主要河流硫酸鹽的監測預警。 六、加強其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一)沂沭河流域 “十四五”期間,強化流域內城鎮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及糞污資源化利用,逐步提高汛期水質穩定性,有效提升流域水環境治理。開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保護與修復流域水生態,提升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 專欄3:沂沭河流域重要水體保護要點 1.沂河 (1)推進朱家坡水庫等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2)完善淄博市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推進沂源縣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3)實施李公河濕地修復,建設東汶河等生態緩沖帶。(4)優化水資源配置,開展生態用水調度。(5)推進沂源縣等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及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強白馬河等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 2.沭河 (1)完善臨沂市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推進莒南縣等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推進莒縣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2)加強墨河等水生態保護。(3)優化水資源配置,推進莒縣海綿城市建設,開展沭河生態用水調度。(4)開展青峰嶺水庫上游水源涵養區保護。(5)推進莒南縣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及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強潯河等河流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 3.云蒙湖 (1)實施云蒙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能力提升工程。(2)開展蒙陰縣經濟開發區園區排污管網建設,推進蒙陰縣垛莊鎮雨污分流改造。(3)對銀麥河、東儒來河等入湖河流及環湖生態帶進行環境綜合治理。(4)新建外湖濱帶小微濕地群和多級多功能生態塘、生態蓄水塘庫,實施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改建工程及入湖口處湖濱帶天然濕地恢復工程。 4.中運河水系(武河、沙溝河及邳蒼分洪道) (1)加快推進蘭陵縣第三污水處理廠建設及投入運營,推進羅莊區、蘭陵縣各鄉鎮駐地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羅莊街道等沿河行政村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及配套管網建設。(2)對武河等河道進行生態治理,推進武河濕地公園提升改造,新建老龍溝等生態濕地。(3)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4)對大蒜等蔬菜加工企業提升精細化監管水平,確保企業直排廢水處理后達標。 5.跨界河流(青口河、龍王河、繡針河、新沭河、石門頭河) (1)加強河流隱患巡查管護,形成河湖隱患清單并實施清理整治。(2)建立跨界河流生態環境聯合執法檢查工作機制。(3)實施莒南縣洙邊鎮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強化莒南縣坊前鎮等鄉鎮養殖業污染治理,加強養殖廢棄物的收集處理及利用。(4)實施塘子河等環境綜合治理。(5)通過閘壩生態調度等措施,保障牛腿溝等河流必要的生態流量。 (二)半島流域 “十四五”期間,強化生態流量保障,提高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水平,減少中水直接排海規模,不再新增污水處理廠直接入海排放口,增加河流生態用水,逐步減少流域內斷流、干涸河段或時段。推動“兩個清零、一個提標”,提升陸海協同治理水平,以入海河流為重點,推進流域水質改善與總氮濃度控制。 專欄4:半島流域重要水體保護要點 1.大沽河 (1)加強萊西市等涉氟企業污染治理。(2)完善青島市等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實現雨污分流和初期雨水收集,建設即墨區等污泥處置工程,推進平度市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3)加強白沙河等水生態保護。(4)加強西海岸新區等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和水利工程聯合調度,保障河道生態用水。(5)開展嶗山水庫等水庫周邊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 2.大沽夾河 (1)新建老嵐水庫,完善大沽夾河流域閘壩聯合調度體系,優化水資源調度。(2)實施套子灣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推進芝罘區等雨污管網建設與改造。(3)加快萊山區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福山區等農業種植監管。(4)加快推進內夾河、外夾河干流下游及勤河等河道綜合治理工程。 3.濰河 (1)開展安丘等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容提標工程。(2)實施小龍河、紅河等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3)開展濰河生態流量保障研究,明確生態流量等基本目標要求,制定濰河生態流量保障方案。(4)完善污水管網收集系統,推進諸城等雨污分流改造。 4.峽山水庫 (1)實施峽山水庫戰略水源地水質提升保護輸配水工程,將峽山水庫上游污水處理廠出水進行外調處理。(2)積極推動峽山區EOD項目實施。(3)推進峽山水庫水源地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一期工程,緩解峽山水庫富營養化狀態。 5.白浪河 (1)加大濰城區雨污分流,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昌樂城東污水處理廠等提標改造。(2)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持續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和農村旱廁改造工程。(3)強化白浪河岸線管控。(4)開展溎河、大圩河等支流綜合治理,提升重要支流水生態環境質量。 6.李村河 (1)推進李村河北岸水質凈化廠建設工程、張村河水質凈化廠二期建設工程等項目實施。(2)開展李村河上游等區域老舊排水管網改造工程。(3)實施李村河下游再生水管線工程、海泊河中上游再生水工程、樓山河再生水廠建設工程、李村河再生水廠建設工程等。(4)加快推進李村河下游河道生態保護和修復、李村河支流侯家莊河河道綜合整治等工程。 7.南膠萊河 (1)新建膠西等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加快鋪集鎮鎮駐地及周邊可以輻射到的村莊雨污水管網建設。(2)加強非規;笄蒺B殖污染治理,減少農業種植帶入的面源污染。(3)強化南膠萊河流域企事業單位、畜禽養殖場(小區)取用高氟地下水事前、事中、事后監管。 8.吉利河 (1)加強吉利河水庫上游村莊畜禽養殖糞污收集處理與管理,減少面源污染對吉利河水庫水質的影響。(2)開展吉利河水庫上游緩沖帶建設工程,實施吉利河水庫生態修復工程。 9.付疃河 (1)提升日照市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2)推進沙墩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加大對廈門路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日照市第二污水處理廠一期、二期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和后樓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運行管理力度。(3)實施疃河流域河道綜合治理。(4)在部分區域實施增殖放流。 10.兩城河 (1)實施兩城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2)開展枯水期生態補水,保障下游兩城河必要生態基流。 11.母豬河 (1)開展文登創業水務有限公司的擴建或提標改造,推進文登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的污水管網改造。(2)開展米山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建設。(3)優先開展米山水庫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村莊生活污水治理。(4)因地制宜在母豬河流域適宜地點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 (三)海河流域 “十四五”期間,強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和縣城建成區全部完成現有雨污合流管網改造任務,基本消除城市管網空白區和生活污水直排口。探索建立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推動水生態保護工作由條塊分割轉向協同共治。保護與修復流域水生態,充分發揮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效益,系統提升流域水環境質量。 專欄5:海河流域重要水體保護要點 1.徒駭河 (1)加快補齊城鎮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聊城、德州等縣城和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持續推進配套管網建設和雨污分流改造。(2)加強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探索建立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合理調控河道閘壩,保障徒駭河部分河段和時段的基本生態流量。(3)推進徒駭河干流、趙牛河、茌中河等干支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在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部分縣(市、區)的河流和污水處理廠下游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4)推進濱州陽信縣、惠民縣重點企業氟化物治理工程,解決企業廢水氟化物濃度較高的難題。(5)持續推進濱州市陽信縣的中小型養殖散戶畜禽糞污進行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開展聊城市、濱州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十四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6)各市統籌調度黃河水、水庫水、再生水等多種水源,確定最佳補水時機,充分發揮生態補水效益。 2.馬頰河 (1)提升縣城和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持續推進德州市等配套管網建設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高唐縣、樂陵市等老舊小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2)實施冠縣城鄉供水一體化提升工程。(3)加強馬頰河干支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4)加快高唐縣城區重點企業用水地表水置換。(5)在德州市、聊城市部分縣(市、區)的河流和污水處理廠下游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同時充分利用引黃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外調水補水通道,加強部門聯動,探索建立閘壩聯合調度機制,保障馬頰河部分河段和時段的基本生態流量。(6)各市統籌調度黃河水、水庫水、再生水等多種水源,確定最佳補水時機,充分發揮生態補水效益。 3.漳衛南運河 (1)推進臨清市污水處理廠擴建和提標改造,建設污泥處置、污水管網及配套設施,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能力。(2)深化工業企業高濃度含氟化物廢水治理。(3)實施臨清市全域生活污水治理項目。(4)實施臨清市城區流域環境生態補水工程和骨干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充分利用再生水,形成良好的水域循環。(5)加強河流沿線危險品運輸車輛的排查、監管執法,消除監控盲區,防范突發環境風險事故。 4.德惠新河 (1)推進平原縣城區污水管網建設和雨污分流改造。(2)實施臨邑縣污水處理廠下游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3)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農村生活環境綜合整治。(4)各市統籌調度黃河水、水庫水、再生水等多種水源,確定最佳補水時機,充分發揮生態補水效益。 (四)小清河流域 “十四五”期間,強化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補齊流域內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以涉氟涉硫工業企業為重點,提升工業企業污染監管能力,確保工業企業廢水達標排放。深化干支流生態保護與修復,逐步提升流域水生態系統功能。開展小清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監測試點。強化通航前后水質保障,確保干流水質穩定達標。 專欄6:小清河流域重要水體保護要點 1.小清河 (1)開展涉氟企業污染治理。(2)完善濟南市等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實現雨污分流和初期雨水收集,加強干支流沿線農村污水收集處理。(3)加強濟南市等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推進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提高干流生態流量保障。(4)推進孝婦河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2.支脈河 (1)推進東營區等污水處理廠、集中式治理設施升級改造。(2)開展支脈河流域(支流)河道水質生態修復,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等,改善支脈河水質。(3)推進博興縣水源地規范化建設。 3.杏花河 (1)推進章丘區、鄒平市生活污水治理。(2)強化杏花河沿線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與排查整治。(3)開展漯河(杏花河上游河段)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二期),切實發揮濕地凈化水質作用。(4)加快推進鄒平市杏花河水質改善,實施鄒平市杏花河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工程。(5)通過水系連通、生態調水等措施增加杏花河(鄒平市段)生態水量。 4.孝婦河 (1)完善孝婦河淄博城區段污水管網,開展孝婦河淄博城區段污水管網外遷工程。(2)明確孝婦河生態流量目標,全面落實生態流量管理措施。(3)通過生態護坡、兩岸生態綠化,建設和修復河湖生態緩沖帶,打造孝婦河生態廊道建設。(4)開展孝婦河等水體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建設水生態環境基礎數據庫。 5.馬踏湖 (1)加強馬踏湖等濕地保護和修復,因地制宜開展退耕還濕、退養(耕)還灘等工程。(2)開展馬踏湖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3)有效防范化解馬踏湖富營養化風險。 七、持續強化水環境治理 (一)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與監督管理 深入推動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管”,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按照“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規范整治一批”要求,制定整治方案,有序推進排污口分類整治。以法定海岸線為邊界重新劃分入河和入海排污口,完成現有排污口分類更新,建立排污口管理臺賬,規范排污口“戶籍”管理。以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為重點,優先推動排污口整治和規范化建設,提升排污口整治質效。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將排查出的農業排口、城鎮雨洪排口、其他排口納入日常監督管理。加強黃河、南四湖等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截污治污工作,補齊沿岸污水收集處置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解決污水管網溢流等突出問題,2024年6月底前,完成該重點流域內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省入河排污口整治。 (二)推動工業企業穩定達標排放 提升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水平。科學編制產業園區開發建設有關規劃,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準入要求。推進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推動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等,繼續推進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到2025年,力爭生態工業園區比例達到工業園區的50%以上。鼓勵化工等產業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貯存和利用處置設施。 加大工業園區整治力度。開展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工作,建立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進水濃度異常等突出問題清單,相關市級人民政府組織排查整治工業園區污水管網老舊破損、混接錯接等情況,實施清單管理、動態銷號。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磷肥制造等行業企業應收集處理廠區初期雨水,鼓勵有條件的化工園區開展園區初期雨水污染控制試點示范。逐步推進園區納管企業廢水“一企一管、明管輸送、實時監控、統一調度”。引導有條件的園區引進“環保管家”服務,提供定制化、全產業鏈的第三方環保服務,實現園區污水精細化、專業化管理。 推動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推進企業內部工業用水循環利用、園區內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優化。探索開展酒類制造企業廢水資源化利用試點,利用酒類制造企業廢水替代污水處理廠的碳源,推動上下游企業互利發展、多方共贏,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缺水地區將市政再生水作為園區工業生產用水的重要來源。重點圍繞火電、石化、鋼鐵、有色、造紙、印染等高耗水行業,組織開展企業內部廢水利用,創建一批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示范企業、園區。 (三)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 補齊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短板。推進“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全面開展城鎮排水管網排查和“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著力解決污水管網覆蓋不全、管網混錯漏接、管網破損、雨污混流、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偏低等問題,到2025年,城市和縣城建成區整縣(市、區)制雨污合流管網全部清零,基本消除城區管網空白區和生活污水直排口,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以上。 強化污水處理能力建設。充分考慮城市人口規模、自然和地理條件、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以及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和污水資源化利用需求,合理規劃城市污水處理廠布局、規模及服務范圍,到2025年,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萬噸/日以上,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 99%。加強建制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并實現穩定運行,到2025年,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5%,南四湖流域2023年底前完成。出水排入封閉式水域的污水處理廠因地制宜強化除磷脫氮工藝。 推進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處置?h級及以上城市將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納入本地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全面推進設施能力建設,鼓勵縣城和建制鎮統籌考慮集中處置。各設區的市加快壓減污泥填埋規模。新建污水處理廠必須有明確的污泥處置途徑。到2025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5%以上。 推進初期雨水污染控制。鼓勵以城市雨洪排口、直接入河入湖的涵閘、泵站等為重要節點,建設初期雨水調蓄池,減少初期雨水對地表水水質和污水處理廠的影響。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將城鎮雨洪排口納入監測管理等日常監管。 (四)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治 加快農業綠色發展。鼓勵發展生態種植、生態養殖,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加強農膜污染防治,推進退化耕地綜合治理,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實施農藥、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和產地環境凈化行動。依法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統一規劃,推行水產健康養殖,落實相關水域禁漁管理制度。 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以鄉鎮政府駐地和中心村等為重點,整縣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55%。分類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率先在飲用水水源周邊和河湖岸灘開展固體垃圾清理,穩步解決“垃圾圍村”等突出環境問題,到2025年,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 防治畜禽養殖污染。依法編制實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優化調整畜禽養殖布局,促進養殖規模與資源環境相匹配?茖W合理劃定禁養區,因地制宜發展節水養殖,推廣旱養鴨等生態化的畜禽養殖方式。加快推廣種養結合的農業生產方式,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政策扶持力度,鼓勵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戶采用“種養結合”“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等模式加快糞污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規;B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養殖專業戶畜禽糞污全部得到資源化利用,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支持發展養殖合作社,到2025年,畜禽規;B殖比重達到88%以上。 防治水產養殖污染。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優化養殖空間布局,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允許養殖區,科學確定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積極推廣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強化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規范水產養殖生產活動。開展水產養殖尾水整治專項行動,規范設置養殖尾水排污口。加強配合飼料推廣,逐步減少冰鮮魚直接投喂,加快養殖尾水處理等環保設施升級改造。 突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瓶頸。推進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治理全鏈條污染防治。適度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在聊城、濰坊等區域的地下水超采區改進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作物節水農業技術模式,適當增加谷類等種植;繼續在地下漏斗區推廣輪作休耕。推進重要糧食生產區、灌區現代化建設,開展規模化種植業污染防治試點,建設氮、磷高效生態攔截凈化設施,加強農田退水循環利用。按照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制定山東省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評估工作實施方案,構建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監督指導試點,劃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優先治理區域。積極創建國家級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開展汛前沿河湖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堆放點清理整治。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和有機肥施用,到2025年,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3%,力爭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持續下降勢頭。 (五)加強港口船舶污染防治 深入開展船舶污染防治。嚴格執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加強對船舶防污染設施設備及其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水污染防治,在加快完成100-400總噸船舶生活污水設施改造基礎上,推進100總噸以下船舶生活污水設施改造。船舶營運產生的含油污水、殘油(油泥)、生活污水和船舶垃圾等水污染物在船上依法合規分類儲存、排放或轉移處置。嚴格執行老舊運輸船舶管理規定和船舶強制報廢制度,依法淘汰不符合標準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船舶。 進一步加大港口碼頭船舶水污染物收集轉運處理能力建設。優化沿湖、沿河碼頭布局,嚴格危險化學品港口碼頭建設等項目審批管理。強化南四湖、小清河等通航區域水上危險化學品運輸環境風險防范,嚴厲打擊化學品非法水上運輸及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等非法排放行為,港口所在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依法落實統籌規劃建設和運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的主體責任,推進內河港口碼頭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落實船舶污水、垃圾等接收、轉運、處置聯合監管機制,實現污染物接收鏈條式管理和動態監管。開發建設船舶污染物動態智慧監管系統,及時推送非法排污等船舶信息,依法查證處理。定期評估并動態完善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推動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完善船舶污染物“船—港—城”全過程銜接和協作。 (六)實施全域黑臭水體治理 開展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清零行動。鞏固提升城市和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長效機制。全面排查城市和縣城建成區內水體,對水質達到黑臭標準的逐個建立臺賬,按照“一河一策”原則進行整治,明確治理期限。貫徹落實河長制,協調好跨區域權責關系。實行日常監管巡查制度,建立遠程視頻監控,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實施塑料垃圾清理專項行動,及時清理水面漂浮塑料垃圾。落實水質定期監測機制,省級定期對城市黑臭水體水質開展監測并向社會公布。切實保障城鎮生活、工業等各類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強化污水收集管網等設施的運營維護。到2025年,城市和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結合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根據黑臭成因和水體功能,科學實施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工程,實現“標本兼治”。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現有1398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各地要建立并動態調整農村黑臭水體監管清單。各縣(市、區)對黑臭水體排查和治理情況進行公示,鼓勵村民參與和公眾監督舉報。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平臺作用,壓實部門責任,實現水體有效治理和管護。 八、大力推動水生態保護修復 (一)推進重要水生態空間保護和修復 加強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緩沖帶保護。以河流源頭集水區、水源涵養重要區等區域為重點,科學開展水源涵養林建設。合理規劃礦產資源開發,防止礦產資源開發破壞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功能?茖W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涵水功能。按照生態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原則,推進河湖緩沖帶劃定及生態修復,強化生態緩沖帶攔截污染、凈化水體、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等功能,到2025年,形成一批有實效、可示范、可推廣的生態緩沖帶保護與修復項目。科學規范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退耕還林、水生生物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系統保護森林、湖泊、濕地等生態資源。 推動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與修復。指導有條件的地區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海)口、支流入干流處等流域關鍵節點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等工程設施。有序開展功能退化的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修復改造。研究制定關于加強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環境效益評價的指導意見,提高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凈化功能和運維水平。 (二)助力保護和修復水生生物多樣性 強化就地保護。加強流域源頭生境保護,加大水生生物產卵場、索餌場、洄游通道等關鍵棲息地保護力度。根據保護需要,在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劃定自然保護區、種質資源保護區,將各類水生生物重要分布區納入保護范疇。嚴格執行禁漁期、禁漁區等制度。 加強遷地保護。在重點流域干流、重要支流及附屬水體,配合國家建立瀕危、珍稀、特有物種人工繁育和救護基地。配合國家構建重點流域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加強對水產遺傳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產遺傳資源的保護。針對棲息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重點物種,加強其替代生境研究和示范建設,推進特殊物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歸工作。抓好遷地保護種群的檔案建設與監測管理,充分發揮遷地保護的作用。 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監測及物種保護恢復?茖W實施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重要棲息地恢復工程。開展重點河湖、水庫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建設全省水生態環境基礎數據庫。建設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開展生物多樣性長期觀測和評估。建立健全河流湖泊休養生息長效機制,優化南四湖、東平湖、黃河干支流等重點水域禁捕、限捕區域。加大東平湖“放魚養水”力度,改善湖區水生生物群落組成;推進南四湖以漁凈水、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修復水生態環境。加強增殖放流效果跟蹤評估,科學實施增殖放流,嚴禁放流外來物種。在小清河、東平湖等區域,探索恢復土著魚類或水生植物。 (三)推進美麗河湖保護、建設與管理 積極推進美麗河湖保護、建設與管理。構建美麗河湖建設指標體系,指導地市以重點河湖為統領,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滿足群眾親水需求,推動與水文化、水經濟產業的融合,提升生態環境軟實力帶來的經濟附加值。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分類建設,建管并重,探索形成“千姿百態、各美其美”的美麗河湖保護、建設與管理模式,使人民群眾直觀感受到“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治理成效、河湖之美,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嚴格河湖流域重要生態空間管控。順應公眾對美麗河湖的向往,因地制宜實施水環境治理、生態緩沖帶建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濕地恢復與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措施,提升河湖生態環境品質。強化岸線用途管制和節約集約利用,維護岸線生態功能。在確保河湖防洪安全、維護河湖生態功能并依法履行涉河許可的基礎上,合理建設親水便民設施。深入挖掘河湖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推動水經濟產業快速發展。 深入推動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地方實踐。定期開展省級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優秀案例征集篩選工作,推薦優秀案例申報國家級美麗河湖、幸福河湖。指導各地開展美麗河湖、幸福河湖保護、建設與管理,完善美麗河湖、幸福河湖長效管理機制,持續推進河湖生態環境治理改善。到2025年,全省建成10個以上省級美麗河湖,形成獨具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保護與建設經驗,積極爭創一批國家級美麗河湖。以美麗河湖、幸福河湖為載體,積極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 九、著力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用水 (一)系統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 結合污水處理設施提標升級擴能改造、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充分利用現有河道、湖庫、洼地、坑塘等自然優勢,系統規劃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推動實現分質、分對象供水,優水優用。新建城區要合理規劃布局再生水管網,有序開展相關建設。積極推動煙臺、臨沂等城市開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探索建立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循環利用有機結合的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 (二)強化生態流量保障 完善河湖生態流量管理機制。分批提出生態流量管理重點河湖名錄,推進生態流量管理全覆蓋。到2025年,生態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實,黃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大沽河、濰河、泗河、孝婦河等重點河流生態流量得到有力保障;南四湖等重要湖泊生態水位得到有效維持。健全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機制。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研究制定河湖生態用水保障實施方案,明確河湖生態流量目標、責任主體、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提高生態用水效率。結合河湖生態流量常態化監測和管控,強化監管與預警機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按照預案落實動態管理。配合國家加快建立基于河湖生態保護目標要求下的河湖生態流量及過程監測體系,構建完善的流域生態流量及過程監管機制,將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情況納入河湖長制統一管理。對實施生態流量保障的河流、湖庫進行清單式管理,落實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和流域管理機構監管責任。探索將流域生態流量保障納入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強化河湖生態流量監管。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監測,根據河湖生態流量管理需要,按照管理權限,建設生態流量控制斷面的監測設施,對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情況進行動態監測。水庫、閘壩等水工程管理單位應按國家有關標準,建設完善生態流量監測設施,并按要求接入水行政主管部門有關監控平臺。建立健全部門間監測數據共享機制,推進生態流量、水生態監測數據共享。加強河湖庫水資源配置與調度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態用水,并統籌農業、工業等用水需要。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深化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協商工作機制,將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落實情況納入流域水資源調度方案和年度調度計劃,以重要水利水電工程和水資源配置工程為重點,實施水資源統一調度,落實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下泄措施。 十、有效防范化解水環境風險 (一)全力保障飲用水安全 鞏固提升城市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以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持續加強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單一水源供水城市的人民政府應當建設應急水源或備用水源。開展不達標水源地治理,按照“一源一案”原則,對受上游來水、調水或天然背景值影響超標的水源,綜合采用水源置換、水廠深度處理等措施治理;對受人為污染影響超標的水源,開展污染治理,限期達標。到2025年,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97.4%以上。 穩步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梯次推進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設置標志標識、宣傳牌、警示牌,到2025年,基本完成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劃定、立標。依法清理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規;笄蒺B殖和涉水工業企業。綜合采取水源保護、水源置換、集中供水管網延伸覆蓋、水廠凈化處理、強化工程管理管護等措施,確保飲水安全。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實現部門間監測數據共享。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管。按照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回頭看”,精準發現問題,督促違法建設項目整治。加強飲用水水源監測能力建設,完善水源地環境管理檔案,定期開展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規范制作水源地保護區矢量圖層,構建全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張圖”。加強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末梢水的全過程管理,加大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公開力度。 提升飲用水水源風險防范水平。以濟南、青島等特大城市及水環境突發事件高發地區為重點,加強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預警監控能力建設,建立風險源名錄,制定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探索開展水源地新污染物調查研究和生物毒性監測。 保障重大調水工程水質安全。加強南四湖、東平湖等湖庫水質保護,南水北調東線繼續深化七一河、六五河等河流污染防治。加強跨流域調水工程的水源區、輸水線路區、受水區的水生態環境系統保護。 (二)嚴格環境風險源頭防控 落實工業企業環境風險防范主體責任。以涉危險廢物、涉重金屬等企業為重點,合理布設生產設施,強化應急導流槽、事故調蓄池、雨污總排口應急閘壩等事故排水收集截留設施,以及傳輸泵、配套管線、應急發電等事故水輸送設施等建設,合理設置消防處置用事故水池和雨水監測池。排放《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中所列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對排污口和周邊環境進行監測,評估環境風險,排查環境安全隱患,并公開有毒有害水污染物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環境風險。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河湖底泥重金屬監測和累積性風險治理。 加強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防范。以小清河、海河流域等有色金屬、化工園區及危險化學品碼頭為重點,強化環境風險防范。在配套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基礎上,加強園區內工業廢水的分類分質處理和監控。開展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綜合毒性試點監測工作。實施技術、工藝、設備等生態化、循環化改造,建設生態隔離帶及其他防護工程。以沿黃工業園區、南水北調沿線工業園區為重點,開展設施、隊伍、物資一體化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 強化尾礦庫環境風險防控。嚴格新(改、擴)建尾礦庫環境準入,健全尾礦庫環境監管清單,加強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扎實開展黃河流域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優先治理黃河干流岸線3公里范圍內和重要支流、湖泊岸線1公里范圍內,以及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等重點區域的尾礦庫。 (三)提升環境風險預警能力 加強環境風險調查評估。以涉危險廢物、涉重金屬等重點企業和工業集聚區為重點,按照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開展河湖底泥、灘涂重金屬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風險調查與評估,到2025年,建立形成累積性風險基礎數據庫。加強通航河段港口、碼頭、船舶運輸及“一廢一品一庫”的風險調查。 強化監控預警體系建設。將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損害或具有較高環境健康風險以及排放《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所列化學物質的相關企事業單位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依法對排污單位環境風險防范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要建立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加強信息公開。健全流域突發環境事件監控預警體系,強化應急預案編制與演練。 (四)強化環境風險應急處置 強化環境風險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建設。按照自主協商、責任明晰的原則,跨省流域的市與相鄰省有關市、跨市流域的市之間簽署跨界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框架協議,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健全信息通訊錄,通過加強研判預警、攔污控污、信息通報、協同處置、糾紛調處、基礎保障等工作,防范重大生態環境風險,協同處置跨界突發水污染事件。加強應急、交通、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形成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理處置合力。 全面提升環境風險應急處置能力。以涉及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或跨省界以及其他重要環境敏感目標河流為重點,開展環境應急資源調查,編制“一河一策一圖”應急處置方案,到2025年,全面完成重點河流“南陽實踐”實施工作。強化環境應急物資準備,充分利用環境應急管理信息平臺,不斷完善環境應急資源信息,加強環境應急資源儲備管理。配合國家建立全國“1+N”環境應急監測支援體系和跨境環境應急監測保障體系。探索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境應急保障力量共建模式,加強環境應急培訓和演練。 十一、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實施 落實各方責任。各市人民政府是本規劃實施的主體,要將規劃目標、任務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相關領域、行業規劃中,認真抓好落實。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細化明確各部門水環境保護職責,分解落實規劃任務,形成有效水生態環境保護合力。 加強規劃實施調度評估。生態環境部門定期調度規劃實施進展,組織開展水生態環境形勢會商、預警,適時評估規劃實施情況,加大規劃實施督導力度。定期開展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動態跟蹤規劃實施進展,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實施重點工程。各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內重要水體保護要點和相關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謀劃實施工程項目,推動規劃目標任務落實。符合條件的工程項目,可按照有關規定申請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等支持。加強項目調度,確保實現水生態環境改善效益。 (二)健全標準及政策 積極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標準制修訂。修訂南四湖東平湖等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完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制定出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鼓勵各地制定再生水循環利用、飲用水水源保護、水生態保護修復等地方性法規。建立橫縱結合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協調推進上下游縣(市、區)簽訂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 (三)發揮市場作用 拓展資金渠道。各級財政部門按照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要求,做好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資金保障。市、縣人民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在防范政府債務風險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市場化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貸款貼息、信貸擔保等方式,吸引帶動社會資本參與水生態環境保護。在環境高風險領域依法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 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機制。建立健全污水處理費調整機制,積極推進污水處理差別化收費和按效付費,根據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種類、濃度、企業環保信用評級等指標,分類分檔制定差別化收費標準。推動建立污水處理服務費與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削減量、出水水質、污泥無害化穩定化處理效果掛鉤的按效付費機制。推動污水處理項目采用公開招投標等方式,通過市場競爭確定污水處理服務費水平。到2025年,對實行兩部制電價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企業用電,免收需(容)量電費。放開再生水政府定價,由再生水供應企業和用戶按照優質優價的原則自主協商定價,促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產業化發展。 (四)強化科技支撐 開展科技專項攻關與成果轉化。加大水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投入力度,加強對水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基礎性科學、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的支持,加快推進南四湖流域、東平湖流域等生態環境保護科研攻關和技術支撐,充分發揮科技對水生態文明建設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促進水生態環境保護產學研結合,組織水生態環境保護重大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示范,支持有關科研機構開展相關工作。 積極開展試點示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開展規模化種植業和養殖業污染防治、水生植被恢復、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等試點。鼓勵在流域尺度上運用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成熟技術,開展水陸一體、河湖聯動的高水平綜合示范,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 組織實施科技幫扶。發揮國家、省級生態環境科技幫扶平臺的作用,組織開展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組織專家團隊深入濟南、濱州、東營、泰安等黃河流域典型城市以及水生態環境問題較重的區域開展駐點跟蹤研究和技術幫扶,精準提出不同類型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思路,形成“一市一策”“一河(湖)一策”綜合解決方案,提升地方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能力。 (五)加強監督管理 加強水生態環境監測評估。深化水環境質量監測,健全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評價體系,開展水污染物溯源、新污染物監測等研究。統籌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在重點斷面開展水生生物指標、物理生境指標等監測,開展河湖緩沖帶、生態用水保障程度、濕地恢復與建設情況遙感監測。探索開展重要河湖生態流量、污染通量監測研究。生態環境部門推動水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與自然資源、水利和農業等相關部門監測體系充分銜接,實現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相關監測資源統籌和信息共享。在黃河干流、南四湖、小清河等區域開展生物完整性等水生態調查評價,以本土物種等為重點建立水生生物標本庫,鼓勵加強評價結果運用。探索水華易發多發的湖庫開展水華監測預警。 推進污染源排放管理。規范排污許可證核發與日常監管,嚴格落實企事業單位按證排污、自行監測、臺賬編制和定期報告責任。按照“誰核發、誰監管”的原則,依證嚴格開展監管執法,嚴厲查處違法排污行為。強化水污染物排放口排污許可信息管理,規范污染因子、排放標準、許可年排放量限值、排放去向、自行監測因子及頻次等內容。 加強流域生態環境協同監管。流域上下游各級人民政府、各部門之間要健全水生態環境保護議事協調機制,加強協調配合,定期會商,實施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加強全時段水環境監管,開展冬春季水質保障提升行動,有效防范冬春枯水期水質反彈問題,實現“夏病冬防”,精準識別汛期污染強度較高的斷面和相應的行政區域,建立控制斷面突出問題清單并明確責任地區,督促指導有關地區加快解決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等城鄉面源污染突出問題。加大汛期違法排污行為打擊力度。 嚴格環境執法。統一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對重要案件的督導辦理,督促企業主要負責人承擔應盡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改進監管執法方式,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的監管機制。充分運用科技手段,提高監管執法針對性、科學性、時效性。 (六)促進全民行動 加強信息公開。各級人民政府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內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水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開展情況等相關信息,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重點企業應當公開污染物排放、治污設施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 引導公眾參與。挖掘提煉優秀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與智慧,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大宣傳教育推廣力度,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體驗和實踐活動,引導動員全社會各界積極踐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鼓勵購買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依托中小學節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環境教育等社會實踐基地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和設施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志愿服務。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建立激勵機制,引導公眾在水環境保護建言獻策、污染源排放監督等方面積極參與。積極宣傳生態環境舉報獎勵制度,鼓勵公眾參與,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暢通并發揮微信、網絡等舉報投訴渠道的作用,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做到民意暢通、回應有力。加大對環保社會組織的引導、支持和培育力度。< br />< br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乡县| 荆州市| 理塘县| 沙洋县| 巴林右旗| 岳阳县| 乐清市| 中方县| 英山县| 东莞市| 乌鲁木齐县| 中卫市| 龙山县| 监利县| 浪卡子县| 东乌珠穆沁旗| 崇左市| 周口市| 高唐县| 油尖旺区| 桃江县| 泗洪县| 黎川县| 汉沽区| 岳普湖县| 渭源县| 句容市| 灌南县| 河北省| 临西县| 邳州市| 汝城县| 镶黄旗| 崇信县| 泾源县| 灵武市| 松阳县| 铅山县| 新闻| 中西区|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