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閉幕,但兩會帶給環境產業從業者的振奮只是開始。
人民網報道,兩會前夕,中青輿情監測室發布監測報告顯示,自2013年兩會結束至其時,按照各相關關鍵字的各網絡平臺輿情信息總和計算,排在前十位的民意熱點,環境治理超過反腐成第一。兩會中,李克強總理“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把環保產業打造成生機勃勃的朝陽產業”等聲音更如洪鐘大呂,讓環保產業從業者倍感激勵。兩會閉幕,據中國之聲消息,據統計,今年兩會期間共收到代表議案460多件。截至3月9日,中國人大網記者服務專區內人大代表建議摘登共計約300條,其中環保方面的建議共82條,約占總量的27%。社會各個階層如此廣泛的關注,環境產業的發展空間值得從業者期待。
“環境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對此,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中國水網總編傅濤深有感觸。基于此,他坦言,自己正在重新思考環境產業。時代在變化,外部環境在變化,產業自身也需要有相應的變化,從業者應該思考新的變化對產業發展,尤其是中國城市水業有什么樣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
他的思考,主要基于以下8個問題:
1、“兩會”變化會給產業帶來什么影響?
2014年的兩會,讓環境產業從業者倍感振奮。傅濤認為,李總理的講話,將環境治理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對于環境產業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李克強總理的講話,少了很多數據,多了很多民間喜聞樂見的詞語表達。“這是一個好現象,政府對環境治理考核從效果性取代指標性,政府正在重視與社會和民眾的溝通,以民眾的感知調整政府行為。”環境治理,不是說減排多少指標就達標的事情,而是以民眾的感知為標準。也許數據達標,但老百姓也許會覺得污染嚴重。“民眾就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客戶,做服務需要有客戶思維。”
這種觀念和方式的變化具體如何體現?將會帶來什么樣的行動可能?這種變化,對環境治理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2、行政改革對產業發展的意義何在?
兩會關于放權簡政等行政改革,對于環境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簡政放權,“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政府的公共服務采購和專業化服務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明確了“政府非禁止即許可”的原則,為很多行為提供了機會。
另一方面,各界的關注,勢必促使環境監管從嚴。這些,不僅釋放了環境服務業的市場空間,強化的公共服務采購和監督會促使環境保護更嚴格、環境服務更專業,對企業的專業能力要求會更高。
這些新的變化和要求,會促使市場產生什么方向性變化?專業分工是否會加劇?專業技術性公司是否會有更好的機會?
3、三維時代,會形成什么樣的平衡關系?
早在2006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就曾說過,環保事業的最初推動力量來自于公眾,沒有公眾參與,環保事業就變成少數人的事而最終一事無成。事實上,隨著民眾對環保問題的關注與參與,從前的環境產業界內政府與環保企業二維關系開始被打破。在政府、環保企業之外,民眾成為新的互動力量。原來的環境產業政府、環保企業二維關系時代,正在演變為政府、環保企業、民眾的三維關系時代。民眾越來越多地成為促進環境問題解決的重要力量。新的三維關系,究竟對二維關系有什么突破?新關系鏈條里,三者究竟是什么樣的互動因果?環保企業如何適應并利用新的關系尋找發展平衡?
4、新時代背景下,市場發展模式會有哪些變化?
基于上述變化,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中國水業市場之前的發展模式會有哪些變化。
傅濤認為,“中國水業市場經歷了以項目為核心的‘春秋時代’和以并購為核心的‘戰國時代’之后,目前已正式進入了以專業化為基礎的戰略合作時代。”之前,大家以占領市場為主,能干不能干,先拿下了項目再說。當專業化需求和專業化分工加強,這樣的狀況正在發生變化,一個做餐廚處理的公司收購垃圾焚燒廠在這個時代可能就不再具有競爭優勢,只有做深做專做強才會得到更多認可。
基于這種觀察,市場模式肯定會有所變化,問題是:變化的主線和邏輯是什么?新的競爭格局會如何?
5、如何認識無害化與資源化?
在新的形勢下,關乎行業發展的核心話題是否也會有所變化?比如無害化與資源化,當市場發展至此,環境治理過程中,無害化和資源化應該被如何認識?
傅濤介紹,環境治理屬于政府的公共責任,無害化是基礎,在無害化的基礎上再談資源化。如果過多地強調資源化,則會隱藏政府無害化的責任。比如餐廚垃圾處理,如果過多強調餐廚垃圾是資源,政府因此下調垃圾處理費用,回避自己對于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責任,并不利于餐廚垃圾處理企業發展和“垃圾圍城”問題解決。
當政府的環境治理責任被進一步強化,社會監督日益多元,無害化與資源化,二者究竟是什么關系?它們與政府的公眾服務以及企業的市場行為,如何對應?未來,環境治理的重點在哪里?
6、技術型公司將引領市場發展?
無害化市場是政策驅動型的,過去近20年,國家在無害化技術研發方面已經基本做完。。資源化市場是進一步的服務延伸,是技術先導型的。如果強調資源化,一定會引發行業技術革命。如何在廢里淘金,需要很高的技術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技術型公司的發展也許會超越資本型公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成為市場主流、引領市場發展。未來市場發展,主要在于兩個方向:做深和做寬。寬與深的組合,是中國數萬億產業市場的未來。
在此判斷下,環境市場的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該如何進行適應性調整?會產生哪些力量變化?有哪些值得重點關注?
7、項目時代終結、公司時代來臨?
“過去的水務市場以項目為核心,現在市場進入公司時代。以前企業之間進行比較,規模、項目數、服務范圍是很重要的因素。未來,大企業不再是簡單的項目疊加,企業價值會被進一步重視。”傅濤介紹,現在市場發展速度在加快,企業發展的戰略周期在縮短。據說目前互聯網行業企業的戰略周期大概為3-6個月,個人判斷環保企業的戰略周期應該在一年左右。
面對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未來,環境企業該如何應對?建立什么樣的反應機制,進行什么樣的戰略選擇?做“大的小公司”還是“小的大公司”?項目價值和公司價值該如何重估?客戶價值、產品價值、服務價值該如何梳理?企業的文化如何建構?
8、如何構建行業道德生態?
“在企業快速發展之外,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企業家價值。”傅濤認為,很多環保企業家都有一種為社會服務的環保情懷,但這種情懷和價值卻沒有得到很多社會認同。這需要進行社會引導。在社會生態之外,是否需要構建環境產業的行業生態?作為行業集體中的一員,環境企業該遵循什么樣的行業準則,依據什么樣的行業道德去提升自我、良性競爭、快速發展?如何形成行業的合力及整體形象,與政府、民眾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傅濤介紹,變革時代和行業轉型背景下,行業需要新的思想注入。作為環境產業第一平臺,中國水網正全面構思中國水業未來發展的戰略地圖。
3月28-29日,“2014(第12屆)水業戰略論壇”將正式召開,屆時,傅濤將會以此8個思考問題作為基礎,進行“重新認知中國水業”主題發言,中國水業戰略發展地圖也將首次呈現。